2021 年英国推出英国国民(海外) 5+1 签证,俗称 BNO 签证,容许香港人持 BNO 入境,提供入籍途径。自此香港进入一个人人都能感受到的移民浪潮。据英国内政部一月释出数据,总共批出十多万万签证让他们携家带眷移民。加上移出到其他国家,香港连续三年人口下跌,今年数字是人口只剩 733 万。 虽然官方关键字一直是香港“由乱及治”、政府推出“开心香港”复常活动,但人口急剧流失的影响,是所有人在私人朋友圈以及各行业都能感受到。最终特区政府在 6 月间宣布输入(中国)外劳,虽然受到代表劳工的工联会反对,但无碍“行政主导”通过。 至于香港失业率,三月官方数字是 3%,比起世界不少国家都低,但这数字又有个藏细节的魔鬼,这个“低失业率”其实是人口跌了六位数字,再结出的数字人口减少当然少了失业比例。所以实际上香港经济也是不妙,特区官员甚至连“长者 2 元乘车优惠”都觉得易被市民滥用,发声希望提高享用资格,可见政府自己都有很大财政压力。 社会经过示威、镇压而元气大伤,大量社会中坚离开,复原无期。那么,离开真的是更好的答案吗? 夹缝中的港人 一浪一浪的离散好像是香港人不断要领受的宿命,一切加诸在这群人身上的悲欢离合都似曾相识。上一次移民潮,是因为英国和中国约好将香港主权归还,主权换治权失败,陆续有数十万人流散各国。这些老移民形成了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台日等地的粤语社群。 今天又有一群人离开,两个时空的香港人最终会在异地碰面。上一次的移民潮,中西关系十分好,苏联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国改革开放,美国早于 70 年代就拉拢了中国联手抗苏。80 年代香港还属于英殖民地,当时港人移民很多是搬去同一个“体系”里面,特别是由香港移到纽西兰澳洲加拿大等,就等于没有离开过“英式社会”,可能融入当地都会容易一点。 而当年英、中、美在香港问题上都充满默契。今天离散的数十万港人,虽然得到了近年的各种新认识,却要面对一个变得波谲云诡、对香港十分不友善的国际形势:强权间的默契已经不再。2021 年英国给了 BNO 权利,中国及特区政府即宣布不再承认 BNO,这一幕已经预示了这两年来香港人面对的剑拔弩张国际大时代。外围对香港这个因默契而成就的地方,也不再友善。 虽然 2019 年的逃犯条例以及后续发展,令欧美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大力支持港人,因而开放一定移民渠道,但美中因抗苏需要而你侬我侬的场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今天的“竞赛说”。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与西方国家以贸易链捆绑。一时三刻,这些强权大国现在还是互相需要对方。 部份香港离散人群当初面对一个无法消化的困境,碰上国际社会普遍表现的短期善意和支持,可能形成一种盲目的感恩图报情绪。这情绪,当初离奇幅射到当时的英国保守党首相约翰逊身上。他被揭疫情期间犯规开派对而引发下台风波时,“移英群”有不少网友恐惧,这会不会影响到 BNO 签证?他们误认,英国也搞人亡政息、个人恩惠那一套。 约翰逊下台并无影响 BNO 签证。后来短命首相卓慧思(莉兹·特拉斯)因金融危机而快速下台,换上同党的辛伟诚(里希·苏纳克)。与一些香港社群预料的不一样,辛伟诚政府频频向中国发出交好讯号。部份移英朋友甚至对环境、政策有不满也不想声张,因为不想“散播负能量”,不想被网民反呛:“不满意这里为什么不回去大湾区?” 西方内部钟摆出现了吗 4 月及 5 月期间,英国与香港财金官员互访,希望谈生意。这些活动引来英国的香港示威者到场狙击,但始终只是少数场外杂音。一些意见因此表示,西方对中国态度逆转,是“出卖香港人”。虽然说得过于耸动,但也反映一些人的忧虑。保守党政府与中国恢复对话,当然受到在野党派及人权活动人士批评,但英国国内外问题面临多种压力,对华态度软化。近来的拜登政府亦然, 美国 6 月成功重新派出国务卿布林肯到中国访问,两国成功举行高层会议。 回想移民潮之初,部份香港人当时对国际形势颇有乐观之情,甚至很容易就重提“中国崩溃论”的套路,之后期待戏剧性的突变。因为当时人们感受到的一时氛围是,西方确实是开始兴起美中脱钩之说,从奥巴马“重返亚洲”、特朗普的美中贸易战,到拜登的“美中竞争论”,因为各种事件,美国局部更新了中国政策。 标志性事件是美国议会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欧美政坛都有一种旧派亲华论述被新陈代谢的苗头。之后出现了两国互相制裁对方高级官员或个人的外交战争,这令当时关注香港局势的人都有一连串玫瑰色念想。 但态度反复也许本来就是中西关系的常态。远的逆转,是香港之变;最近的逆转是 2022 年初爆发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国际焦点由关注中国问题,变成关注俄罗斯问题,特别是武备不修、承平日久的西欧国家,被俄罗斯震惊了。在乌克兰顽强抵抗下来后,欧美国家都站在乌克兰一边,但导致跟俄罗斯关系破裂。强烈的通胀首先由能源格价(俄天然气)开始,继而食品,继而房屋。 在年初一段时间,英国整体通胀高达两位数字,现在只回落到 8.7 %。由于辛伟诚政府承诺压低通胀力度未如预期,英伦银行预期会再次加息。在多次加息后,现时新造按揭利息高达 6 厘以上,是全国 14 年高位。 加上英国也暂时接收不少乌克兰难民,在经济不景、治安恶化甚至金融危机阴影下,政府开始表示会制订政策减少移民。具体手段是增加入籍要求。在当时的移民圈子,流传着 5+1 (住满 5 年入籍)可能变成 8+1 的恐慌。虽然一般当地港人表示,英国政府改变政策,一般不会追究改制前的申请者。 5 月间内政部又有传媒放风,表示 BNO 签证政策会持续到至少 2025,也就是预定的大选年。这些消息,对移英港人无疑带来更多不确定感。 移民政策风云变幻,但这就是接纳移民的政策本质。它有人道元素,但本质仍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而定,而国家的需要因时制宜。无论将来政策是否有变,移民成本(时间、金钱、机会成本)本来就不稳定,摆出这不稳定性,能够打消财力或成本不足者的移民念头。 以上只是其中一片浮光略影 。在台湾也有不少香港人因为移民制度收紧而不达标,被迫二次移民。留港或者离开,人人都能谈上一句,但两个选择总是容易变成优劣比较,离开的被简单视为脱苦海得自由。不过事实上这些大国间的行动趋势变化,显示离散港人的处境不如人们期望的稳定和一劳永逸。 而在本地,一般人要习惯新形势,这新形势也是一切都说不准。很多人为求安心而出国,但现在数以十万计人其实也未能彻底安心,也会为各种政策消息而惶恐不安,毕竟一天身份还未尘埃落定,一天也未落定。一个确定又合意的身份,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宿命般永远追寻的东西。 从来没有什么永久的敌人朋友 只要一天中国还重要,西方内部的亲华派和反华派就会缠斗到天荒地老。两派互相轮替和互相修正本来是常态。不过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形势又一夕改变。对外国特别是欧洲而言,旁边荷枪实弹的俄罗斯才是现在的头号大麻烦。核战的阴霾,现实的通涨和经济危机,似乎令欧美各国暂时搁下跟中国的矛盾。 至少中国被定义为次要问题。法国、美国、英国等国都想通过拉拢中国来施压俄国,希望战事尽快可以结束。就算得不到,也至少稳住中国不要大力援俄。这方法其实跟美国为了反苏,在 70 年代拉拢与苏联关系破灭的中国,给予协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利一样。又是俄罗斯,又是中国,又是美国。中国当然明白这一刻欧美国家有求于她。中国经历三年疫情经济大崩坏之后,经济数据不妙,特别是出口数字。这一刻能跟外国重新接触,也许亦符合中国需要。 中国前总理朱熔基曾经说:“美中两国关系好又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种大国关系的反反复复其实香港人绝不陌生。今天美中关系一方面是炮火连天,但另一方面又是随时准备密谈。不久之前,加拿大人首先发现的疑似“中国间谍气球”进入美国,事发不久,新闻满天飞看来很严重,但美国没有放在心上,目前看来是暂时轻轻放下,更无阻数月后美中高层恢复对话。 尽管2020年美中两国在香港问题上出现冲突,但再往前回溯,仅仅在十年前(2010年),香港曾经要表决政改方案,要解决 1997 前中央就承诺要搞好的“民主政改”,而当时美国是抱持明确的支持中国立场。 当时民主派人口不满意特区政府推出的保守方案 (否决了实行特首及议会双普选),民主党最后进入中联办与中方商讨一个修改方案,后来在立法会投赞成票通过政改,增加了特首提名委员会的人数,产生了 2012 年至 2019 年存在的“超级区议会”功能组别立法会议席。这个方案以及民主党与中联办合作一事,被评为过份保守,在数十年来形成的民主阵营支持者中,引起极大分裂。 后来政坛上选举界上很多事情发生,从政者分分合合,都是源于当年一件事。虽然“进步民主派”相当不满,但当时美国驻华及驻港领事都分别表态,支持政府及民主党方案。美国时任驻华大使洪博培赞赏方案,表示“这似乎是迈向香港人理应得到的(民主)过程中,向前踏出的又一步。”(This seems to be yet another positive step en route to w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deserve.) 美国驻港总领事杨苏棣跟香港传媒见面时,也表示“美国欢迎立法会上周通过政改方案”,认为这是香港民主向前发展重要一步。这里可以侧面看到美国当年与中国的紧密关系。“完全普选”对当年的一部份持份者来说,其实可以慢慢来,香港对外资最重要的是人权、法制、信用度、资讯流通、对外开放,以及某程度的中立色彩。 香港以及港人所有的心境和经历,似乎都是侧映那段美中关系由盛转衰史的活证物。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这称兄道弟的日子并不远古。由于美中、中西关系反复,也许真的没有哪一种路线能换来港人绝对的安心。国际政治的丛林一面,世界皆然,只是香港以前有中西的默契护荫。 乱世丛林 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在 1949 年新中国建国后就是如此反复,由最可怕的敌人和亲密伙伴转换了几次。长期蜜月或者才是异数。 中国虽然明白,短期而言,西方在俄罗斯问题需要中国,但也明白战争总有一天完结,那个时候中西矛盾又会上升。因此中国高层的说法永远是,要准备最坏情况来临。西方企业则希望利用这段美中关系钟摆回暖的空隙,完成供应链“去风险化”。他们不断对话,但是又不断冲突。 在这个阶段,认同“东升西降”或者“中国即将面临八国联军”,都是武断。我们也许还要经历更多的反复才能看到明朗局势——我们才刚刚接触到国际社会的真实一面。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