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最容易被AI替代?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ChatGPT,它为我列出了5个大类,分别是:重复性强的任务(比如电话客户服务)、规则明确的任务(比如初级会计)、信息处理类任务(比如数据录入与分析员)、制造业中的机械操作(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和运输物流(比如司机)等。 我想了想,觉得这个回答有和稀泥的嫌疑,因为初级会计、数据分析员和流水线工人这3类职业的规则确实很简单,早在AI技术成熟之前就已经被机器取代了。电话客户服务这个职业虽然确实正在被新一代AI全面接管,但主要原因是语音识别技术的提升。目前AI接线员的真实水平其实是非常低的,每次我听到电话里的机器人声都会忍不住立刻按0键,请求转为人工服务。而司机这个职业虽说已经被无人驾驶公司“唱衰”了好多年,但距离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取代人类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ChatGPT在最后总结说,某些工作由于需要人类的创造力,短期内不太可能被AI替代,比如高级医疗护理、复杂的法律辩护、创意设计和人际关系管理等工作。看来,ChatGPT认为AI最缺失的能力就是创造力,所以按照它的逻辑,对创造力要求越高的工种就越不容易被AI取代。 我相信很多人会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创造力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的标志。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能力,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神经机制的协同作用。创造力倚重于联想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受到经验、情感和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积极与外界互动的活动来激发。其不走寻常路、不断挑战和突破已有框架的特性,决定了这种能力无法被算法简单模仿。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创造力是否能够被量化,以及应该如何对创造力进行量化。我认为创造力和模仿能力、共情能力或者推理能力一样,是人类的一个普遍属性,它和一个人的性别、肤色和国籍等外在因素没有关系。因此,创造力是可以被量化的,它不需要用某种神秘力量来解释,也不存在对某类职业的偏好。我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力并不一定就比科学家更强,反之亦然。我也相信一名优秀的高级医疗护理员的创造力完全可以和一位美术设计大师的创造力媲美,我们只需根据每种职业的具体情况更新评判标准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对创造力进行量化的原则,那就是创造力和竞争性成正比,即一个行业的竞争性越强,在这个行业脱颖而出所需的创造力就越多,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创造力也就越高。 但正如前文所述,一个行业的竞争性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入门的竞争性,另一个是入门之后获得成功的竞争性,只有后者才和创造力有关,所以我们应该在衡量竞争性时把前者排除在外。 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是如何得到眼下这份工作的?如果我们不考虑扛大包这种纯体力劳动的话,绝大部分现代工种需要你首先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大部分工种还要求你继续深造,甚至读完硕士、博士才有机会。所有这些学习的过程都属于积累知识与技能的职业培训,和创造力没有关系。但学习本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需要你有一定的天赋和耐心,还需要你的家庭承担你的学费和生活费。 换句话说,在学习面前人人并不平等。 举例来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他首先必须学好数理化,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理工科思维并不是人类共有的本能,需要后天专门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筛掉了相当一部分人。其次,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起码得有相关专业的大学文凭,甚至需要拿到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职位,所以这个人必须有能力在学习期间养活自己,或者其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他长时间缺乏收入地进行深造,这也不是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于是,当一名工程系毕业生终于开始找工作时,他会发现能和自己竞争的人相对而言很少。 同理,无论你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还是一名律师,或者是想成为一名画家或者一名职业乐手,你都需要事先确认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并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相当数量的金钱进行职业培训。这两道门槛会挡住绝大多数竞争者,让你在刚刚获得这份工作时产生一种自己很了不起的印象。但你最好意识到,这份能力一部分来自你的天赋(比如天生的乐感或者数学能力),另一部分来自家庭对你的支持,和你自己的创造力没有什么关系。 其次,让我们再仔细想想我们是如何保住自己眼下这份工作的。虽说无论哪种工作都需要花费一部分精力从事一些重复性劳动,但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创造此前没有的新东西,因此都有对创造力的考验。科学、工程和艺术类工作自然不必多说,就连医疗护理和房屋中介这类貌似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也都需要有很强的创造力才能干得好,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位客户都是独特的,都需要你变通、创造出新的策略去应对。 换句话说,对于现代打工人而言,创造力是保住饭碗,进而脱颖而出的最大要求。 我为这种创造力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智力加成”。大意是说,一个人的工作价值,是由他在培训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功底,加上他个人的智力加成所组成的。很多看似价值很高的工种,比如医生、律师、码农、大学教授和艺术工作者等等,其价值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培训阶段,这个阶段筛掉了大部分竞争者,树立出很高的行业壁垒,所以入职之后的竞争性反而没那么强了,从业者并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加成就能保住饭碗,甚至还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大师。 相反,一些看似价值不高的工种,比如推销员、理发师、泥瓦匠、客户经理和医疗护理人员等等,对从业者的智力加成反而要求很高。这些工种之所以价值(工资)不算高,主要原因恰恰是入行门槛太低,导致竞争过于激烈。 但是,对于AI来说,机械的学习恰恰是它最擅长做的事情,所以一个工种的培训阶段对于AI来说反而是最容易的,之后的智力加成就比较难了。如果我们相信ChatGPT的判断,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智力加成越低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等,就越容易被AI取代;而智力加成越高的工作,比如保姆厨师泥瓦匠等,就越不容易被AI取代。 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现有的AI都干了些什么吧。 就拿ChatGPT来说,目前最高级的付费版已经能写代码了,未来初级程序员的大批失业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它对法律和文字的解读能力也会让相当一部分金融律师失业,当然直接和人打交道的犯罪律师应该还算安全。 普通水准的艺术创作者也受到AI的威胁,目前一些流行的AI创作软件,经过大量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技能上比肩人类创作者。玩过Midjourney或者DALL·E这类AI图像生成软件的读者应该意识到平面设计师这份职业的危险程度,玩过Sora这类AI视频生成软件的读者也应该意识到视频设计师这份职业的危险程度,玩过Suno这类AI音频生成软件的读者更应该意识到音乐制作人这份职业的危险程度。 我对音频比较熟,曾经用Suno生成过一段只有2分钟的音频,虽然音质不佳(因为我用的是最简单的免费版),但音乐本身的质量足以做成一首热门单曲了。 当然了,那些玩乐队的人可能暂时还不必担心,因为大部分歌迷们还是更喜欢去现场看真人表演,享受真实的人与人互动的氛围。但如果你的志向是为电影、游戏或者商业广告做配乐,那么我劝你赶紧改行,AI已经可以胜任这种工作了。如今的AI作曲软件不但可以写出好听的旋律,还能将其编成任何风格的音乐,甚至可以用媲美顶级人类演奏家的演奏技巧将其演绎出来。配乐这个行业之所以还没死,最大的原因是行业工会的坚持和政府立法的保护。 同理,今天的顶级AI医疗诊断软件的看病水平已经比大部分普通医生要强了。如今的医生们之所以还有饭碗,是因为大部分人类还不习惯把命运交给AI,也很依赖医生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和心理安慰,以及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 不过,有一类工种暂时还算安全,那就是和纯文字打交道的小说家和编剧。《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现在顶级的大语言模型创作了一篇命题作文,然后把这篇文章和自己创作的同类型文章放到网上让大家辨别。英文水平一般的我几乎立刻就分辨出来了,因为AI创作的那篇文章实在太无聊了,几乎毫无创造力可言。 类似地,目前没有人尝试过让AI来为脱口秀演员写段子,因为它写出来的段子一定不好笑。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写作恰恰是所有的文艺工种中门槛最低的,因此竞争也是最激烈的,要脱颖而出太不容易。按照前文的逻辑,作家这个职业的智力加成远比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要高多了,因此作家是最难被AI取代的文艺工种。 同理,对于歌曲作者来说,写歌词所需的智力加成也要比作曲的智力加成要高,所以歌词作者比作曲家更难被AI替代。因此嘻哈歌手(Rapper)的工作稳定性要比普通歌手更高,难怪中国著名民谣歌手张玮玮在一档播客节目里称“民谣的尽头是嘻哈”,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推理扩展到其他非文艺领域。比如汽车驾驶员和飞机驾驶员哪个更容易被AI取代?已知前者的门槛更低,前者的智力加成要比后者多,因此后者其实更容易被AI替代。事实上,现代民航飞机早就实现了自动驾驶,驾驶员除了做形式上的监控,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个摆设。航空公司之所以还要花钱雇佣那么多飞行员,除了法律法规的障碍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要照顾乘客们的情绪。 总之,AI的飞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创造,这是AI很难替代的。但是,正是因为前人的创造,让一些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成本投入越来越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复杂,从而让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误以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很高。只有当AI开始威胁到这些岗位之后,才会让这些人清醒过来,认识到他们更多的是在吃前人创造的红利,本身并没有创造出太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