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每次看到有评论,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评论”,说最近哪一部影视作品创作大胆,踩着审查的线没有跪下云云,我总是提心吊胆。这些影视剧为了过审,对剧本进行的曲线改动,造成的负面效应,往往比它们所自以为给观众带来的深刻更多。

 

2020年电视剧《沉默的真相》宣传海报。(网络图片)

最近被如此讨论的一部剧是大热的国产探案剧《沉默的真相》,由廖凡、白宇主演,它与此前被封为国剧之光的《隐密的角落》,都改编自推理作家紫金陈的小说。《隐密的角落》一书讲的,表面上是三个小孩目睹一宗杀人事件后所遭遇的危机,内核其实是天才少年朱朝阳被父亲再婚后的家庭冷待,在成长的叛逆期生长出阴暗面的故事。其中浓重的厌女情绪被故事多变的人物关系所掩盖,获得大众喜爱。《沉默的真相》则转向了不那么私人的方向,故事的主线是破获案中案的过程。年轻的检察官追查一件面对无形压力的旧案,付出了事业、家庭和生命。

 

四十六岁的松本清张,摄于1955年。(网络图片)

《沉默的真相》制造情节上的悬念很成功,一开始即用一环扣一环的案件打开了局面,引人追看。但整个剧的逻辑关系却有难言的转折。纵观整部剧情,它看似日本松本清张所代表的“社会派推理”,用案件反映社会现实,观众们似乎也一厢情愿朝这个方向去理解,所以才有了诸如“审查制度也能拍出的好剧”美名。


整部剧分几条线同时叙述,其中最引导观众情绪和悬念的,自然是年轻检察官江阳和伙伴们在调查案件时不断遇到的莫名阻力。这些阻力的出现,为观众在心理构建了很强的预设。可是剧情走到最后,观众会发现线索指控的对象是副市长的女婿,他强奸了未成年少女,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这一桩事实,甚至闹出了不少人命。在水落石出的过程中,更高官阶的干部不断强调:犯事一定伏法,要相信政府。这些设置不论是为过审而刻意为之,还是反映主创人员的真实想法,都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


比起七八十年代地摊流传的官场秘闻,《沉默的真相》竟然用精致的制作和美术包装出了八卦口味不相上下的剧情。剧组对于“腐败”的理解,似乎还停留戏说的阶段:设置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个体,由他的私欲来促成一系列匪夷所思,丧尽天良的事件。三四位年轻主角耗尽青春要破解的谜,是一位副市长女婿对年轻女性的迷恋。审查制度是真的在这个剧面前无从下手吗?最后的大反派竟然连个上台面的职位都欠奉,甚至连直系血亲都不是,是一个外来的姻亲。据说原著小说并没有女婿这一角色,最大反派是副市长本人,甚至暗指事件背后还有更大的官员撑腰。这总算是比剧情稍微切合实际了一点。


但这也不是社会派推理。什么是社会派推理?松本清张当年赖以成名的数部小说,都呈现了极悲剧的案件。这些案件里,杀人者不见得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而是身在不正常的社会结构里,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无法忍受他人的行为,最后不得不行凶。松本清张的文字铺排既不是精心设计推理过程,也不是描绘凶手如何变态,反而让侦探追寻线索的过程中,慢慢剥开嫌疑人的保护壳,探寻他的经历为何最后酿成悲剧。如今距他最高峰的六七十年代已过半世纪,国内的电视剧号称“踩线”的勇猛,结果也只是让市级官员的女婿扮演大恶人,一副“上面有人”的平板丑恶面孔,一分为二的是非黑白叙事。

 

所谓的中国社会派推理,是在告诉观众社会没有问题,都只是极个别坏人的人格问题。不幸民众所承担的悲苦,都是个别“贪官”、“奸商”与“刁民”。创作者写出这样的剧本,如果也叫大胆的话,实际是为“大胆”划出了更窄的区间,既然《沉默的真相》叫做“大胆”,以后其他影视作品的眼界也就有了上限,观众所看到的“大胆”也就会越来越温和,只剩虚假的力量,化不开的鸡汤。优良传统信念,过去有善有善报,天理循环,如今多了“相信政府”,“相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