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1989年上映的经典动画《小美人鱼》(港译《小鱼仙》,“The Little Mermaid”)定档2023年推出真人版电影。迪士尼影业最近释出了第一支预告片,19岁的黑人女歌手荷莉·贝利 (Halle Bailey) 的爱丽儿(Ariel)造型首次曝光,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弹。 在这段1分24秒的预告片中,高超的CG技术打造出精致的海底世界,浮游在深海的海洋生物给人身临其境的不真实感。荷莉·贝利饰演的小美人鱼在片尾出现,由海底望向海面的她开口唱出主题曲《Part of Your World》,清澈的歌喉令人惊艳。但因荷莉的外表及肤色与1989年“爱丽儿”红发白肤的经典形象大相径庭,让许多影迷直呼难以接受。 不少“原型党”认为,《小美人鱼》的故事源于丹麦的安徒生童话, 爱丽儿的原型应是白人女性。又有“考据党”提出,海底毫无日照,海洋生物(包括美人鱼在内)的肤色应该是“惨白甚至透明”的,因此不因由黑人饰演。更有批评指,迪士尼是为了“政治正确”的便利而启用荷莉·贝利。 截至发稿,《小美人鱼》的预告片获得了110万的赞(“Like”)。但有消息指,使用插件可以查看到Youtube并未显示的dislike数字有150万。而在推特,不满的影迷用“不是我的爱丽儿”(#notmyariel)来表达杯葛,“不支持不等于歧视”也是另一个走红标签。 更有推特用户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荷莉·贝利的爱丽儿“换脸”,“漂白”为一个白人女性,并声称此举是“单纯的教育意义”,并不出于“种族主义”的考量。推特平台随后将该用户封禁。 “原型党”和“考据党”,“真人化”电影蒙受考验 回溯这部动画的前世,三十多年前,正是《小美人鱼》的上映,揭开了 Disney 影业“文艺复兴世代”(1989年-1999年)的序幕。在此后的十年内,好莱坞陆续将更多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改编为动画长篇并搬上电影屏幕,叫好又叫座。“迪士尼公主”更成为全球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经典的文化符号。 然而,往昔的辉煌难以复制,亦难维系。当这些经典被改编为真人电影后,曾为动画形象着迷的影迷们并未如预期般买帐。挑剔的忠粉对人物角色赋予重望,期望能还原和升华心目中的经典。因此,已“真人化”的经典动画片,包括《阿拉丁》、《花木兰》、《美女与野兽》、《仙履奇缘》,每一部的推出都不乏批评和争议,其中不少也涉及种族或性别议题。 关于主要演艺人员是否符合或还原了经典形象的争议,持续且反复地发生。迪士尼最新的真人电影《木偶奇遇记》(Pinocchio)中,蓝仙女一角由黑人女星辛西娅·艾利沃(Cynthia Erivo)演出,引来不少负评。有人搬出 1940 年版的动画原作,认为剧组应遵循原作精神,找来金发碧眼的白人女子饰演蓝仙女一角。同样有网友本着“考据精神”指出,故事背景发生在意大利,“怎么可能会有黑人蓝仙女?” 而在2022年,由索尼影业制作的《仙履奇缘》找来了51 岁非裔出柜男同志演员比利·波特(Billy Porter)来扮演神仙教母。这一突破性的选角在当时也引来轩然大波,让许多“原型党”和“考据党”呼号“毁了童年”。 除了带翅膀的仙女和神仙教母,公主角色也是一大聚焦点。除《小美人鱼》外,迪士尼找来了拉丁裔女星瑞秋·曾格勒(Rachel Zegler)出演《白雪公主》,亦被一些网民认为“不够白”,批评剧组是为了种族多元的“政治正确”而罔顾原着,做出不伦不类的选角。类似的声音也出现在亚马逊刚推出的奇幻剧集《魔戒:力量之戒》(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ings of Power)中。在这部二次创作的虚构剧集中,出现了非裔矮人和精灵的角色,一些声称秉承了“托尔金精神”的网友表示,《魔戒》是托尔金专门为英国创造的古代神话,“中土大地”以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为蓝本,不应出现有色人种角色。特斯拉执行长伊隆·马斯克为此发推,称“托尔金正气到在坟墓里打滚(Tolkien is turning in his grave)。” 网飞的大热剧集《柏捷顿家族:名门韵事》(Bridgerton)也因角色种族多元而蒙受争议。故事以19世纪英国贵族为背景,饰演王后和公爵的却是非裔演员,更有印度、亚洲人参演,完全突破贵族只有白人,黑人演员都要演奴隶或仆人的刻板印象。 对于部分人来说,毋论“黑精灵”、“黑皇室”,就连“黑巫师”也让人难以接受。由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衍生剧《被诅咒的孩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被改编成舞台剧时,由黑人演员饰演赫敏。尽管此举获得了J·K·罗琳本人的肯定,仍逃脱不了非议。 这让人不由怀疑,“原型党”和“考据党”的质疑声浪,到底是单纯为了原作打抱不平,还是因惧怕多元文化而做出的具种族主义色彩的辩护。 “忠于原著”、“怀旧思绪”?文化产物都有时代性 “原型党”和“考据党”心目中的“故事原著”,可能根本不存在。《美女与野兽》、《仙履奇缘》、《白雪公主》⋯⋯如果严肃和认真地追溯这些中世纪的童话原著,不难发现其中许多内容都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甚至过于残酷和血腥。贝儿、白雪公主、爱丽儿⋯⋯这些经典的动画形象本身就基于迪士尼对童话故事的“二次创作”。每一部的迪士尼动画长篇都是创作人员在参考了童话故事后,经过多年的酝酿和雕琢,才制作完成的改编和改写。如果真的要忠于原著,爱丽儿最后化成了泡沫,并未像《小美人鱼》中那样,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真的要考据历史的话,阿拉丁可能不是阿拉伯人,花木兰也不应是汉人的装扮。 更何况,童话、神话、奇幻和架空故事,本就是以虚构情节为主题,并不能以科学做分析,设下种族、肤色和性别的限制。单从《小美人鱼》来说,虽然“原型党”和“考据党”可以据理力争地告诉大家,《小美人鱼》的故事来自丹麦、美人鱼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海底、美人鱼是欧洲的神话传说人物,诸如此类,但在一个万事皆有可能的童话世界,为什麽爱丽儿不能是一条深肤色的人鱼?若你相信世间有魔法,动物会说话,有人鱼、精灵、怪兽和矮人,那为何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不可以有有色和多元的人种? 这些童话和奇幻故事的衍生影视作品,不论是真人,还是动画,都是创作者面向时代的作品。 在好莱坞仍是“白人至上”的年代,迪士尼以及其他影视公司的主管和主创人员多为白人,因此在创作中,多以“全白人”为班底或安排白人为主要角色配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迪士尼最成功的电影之一《狮子王》中,这个发生在非洲大地上的故事,主要角色却都是由白人演员配音,只有反派斑鬣狗说话带有非裔口音。在今天的影评家和学者看来,1994年《狮子王》代表的是白人至上的文化霸权,凸显了父权意识和族群刻板印象。因此在2019年的“真人版”中,主创人员对角色形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加入了更为多元和更符合时代的变奏。新版《狮子王》中的反派角色刀疤和斑鬣狗,不再脸谱化,原版中由一些白人配音的主要角色亦改为由黑人演员配音。 让“原型党”和“考据党”所忠于和留恋的“原著”,某种角度上来说只是旧时的符号,微茫的涟漪,是被流行塑造出来的文化产物。在某一个平行时空,如果最早拍摄《白雪公主》、《小美人鱼》、《仙履奇缘》的是非洲或亚洲的电影公司,那主要角色自然不会是白人。“原型党”和“考据党”口中的经典本就是被改编和强加的(如果以童话原着的角度来看),那么这些经典也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甚至反转、解构,让它与当下时代更关联,更贴切。 不断进化的角色和不变的精神内核 善于变通和尝试的迪士尼影业多年来一直跟随着潮流演进,不断调整人物设定与剧情架构,试着融入新的叙事与寓意,逐步挑战人们对于性别、种族、爱情、甚至童话故事的想像。每一个大胆尝试,都有着指标和示范意义,甚至推动社会大众对进步价值进行更多讨论、理解和接纳。 如果仔细探究“迪士尼公主”的演变史,不难发现这也是流行文化的进步史。影评家们将其分成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37-1959)的代表作品为《白雪公主》、《仙履奇缘》和《睡美人》。这三部动画以传统的童话叙事——白马王子拯救公主——为主轴。 第二阶段(1989-1998)的代表作包括《小美人鱼》与《美女与野兽》,这两部作品的“公主”形象更为独立和丰满,但主线仍在欧洲童话故事的框架之下。此外,迪士尼在这一时期也制作了《风中奇缘》、《阿拉丁》和《花木兰》,期望以新题材涉猎多元种族及文化,来展现“迪士尼公主”的不同面貌。 而在第三阶段(2009-2013),我们看到了《公主与青蛙》、《魔发奇缘》与《冰雪奇缘》。迪士尼再次做出了新尝试:第一位黑人公主出现、新动画技术的采用,和《冰雪奇缘》中独立自主的两位公主角色,以非传统的方式,翻转以往的童话叙事。 如今,迪士尼再次将旧IP挖掘出来,装上“真人化”的“新酒”。新版的“迪士尼公主”们,不再是等待被男性拯救的柔弱女子,无需是白人、或是有皇家身份的公主,甚至故事结尾也不一定要奏响“Happily ever after”,符合以圆满爱情为结局的故事模板。反派角色也告别脸谱化,故事发展不再以“邪不压正、正定胜邪”的二元对立为目标,而是去更多地展现人物的成长和突破。这些影视作品后隐藏的价值观符合了迪士尼多年以来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兼具教育与娱乐意义。 诚然,迪士尼愿意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当然是基于市场和商业因素考量。女性、少数族裔和性小众的消费地位在上升,话语权也随之倾斜。每一个影视公司都希望能通过讨好市场,获得票房价值。虽然并不是每一部童话新说都能口碑与票房双收,而商业“收编”的确会被部分观众理解为“政治正确”的价值先行。但如上升至公共领域,对这类电影题材的公共讨论的确开启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语言环境的转变,而非单一的以文化产业巨擘为价值宣讲的观念植入。类似讨论每一次的爆发,都有大众参与和知识份子带领的影子,这大大增加了普罗大众对文化工业的主动权。 在这一意义上,将包括荷莉出演《小美人鱼》或《魔戒》出现黑精灵的现象简单概括并冠上“政治正确”的帽子,并不准确,也太过简单。在如今发达的网络世界里,任何人都能表达意见(哪怕是你想“漂白”一个黑人女星的脸),因此任何能推动大众主动性的争论,都有可能在公共讨论领域实现从下而上的制约和转化。 回到《小美人鱼》上,当年1989年的动画长篇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红发白肤的美丽公主,而是因为爱丽儿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且主动追梦的性格。为了追求她的梦想,爱丽儿没有留在海底等待王子的降临。她主动出击;虽被夺走了歌喉,但仍毫无畏惧地踏上征途,并再一次拯救了王子和海底王国,这是前所未见的。 这一种独立、勇敢又兼具天真的人物特性,和不惧挑战、勇于面对真我的精神内核,符合荷莉·贝利的气质。诚如《小美人鱼》的导演所说,荷莉的精神、青春、纯真与出众的歌喉,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仍在抱怨“毁童年”的影迷们,需要去看看荷莉的IG。当非裔女孩们看到荷莉饰演的爱丽儿出现在电视频幕上,大喊着:“她长得和我一样!”时,那一份纯然的兴奋和感动,就是最好的答案。说到底,《小美人鱼》是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片。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