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豆瓣网全年华语电视剧排行榜中,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下称《与恶》)、《想见你》和《俗女养成记》(下称《俗女》)位列三甲,评分均超过9分。
1990年代,“琼瑶剧”、《包青天》,到2001年《流星花园》开始偶像剧潮流,台剧曾在中国红火异常。但2010年后,台剧热潮退去,美日韩剧、奋起直追的陆剧,占领了华人观众的电视荧屏。大陆引进台剧从2009年的33部,跌到2018年的1部。即便岛内,台剧播放时数也在2008-2011短短四年间,从超40%跌到不足三成。
隐身的日子里,台剧怎么了?又如何在去年突然再次迸发?
台湾窗口
“80后”上海人李烨璐偶然看到微信公号推荐,便看了《想见你》。
“我以前几乎从不看台剧,小时候对琼瑶剧的印象就是婆婆妈妈,节奏很慢。看的上一部台剧应该是《流星花园》吧。……《想见你》的剧情很有新意,关于‘要不要、能不能改变过去’这个议题我很喜欢。”
《想见你》融合爱情、穿越、悬疑等元素,讲述2019年的女主角失去交往多年的男友后,凭思念回到1998年,穿越成另一个女孩,遇到和去世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同学,在谜团和交错时空中,尝试改变命运。
李烨璐决定接着刷《与恶》和《俗女》,发现这两部更好看。
《与恶》以多起社会事件为原型,描述随机杀人案后,加害者、加害者家属、被害人家属、辩护律师、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的心境纠葛,还涉及媒体伦理、思觉失调(精神分裂症)等议题。
“看《与恶》观感是压抑的,有时会停下一两天再接着看,它让我去思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家庭、工作的场景都很真实,也审视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俗女》算是女性成长和自我觉醒的故事吧,把回忆和现实穿插的手法也很棒。”李在上海市郊长大,她觉得片中台南乡下和她小时生活很像,剧中人穿衣风格和自家长辈差不多,感觉亲切。
“看完这三部剧,我真的很想知道台湾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剧仍是主要渠道之一,她又开始看《麻醉风暴》等前几年的老片。
低谷隐身
去年台剧好戏连场,但仅在2016年,凭台剧《一把青》拿下金钟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吴慷仁,彼时还在颁奖礼求助:“在台湾拍戏剧很辛苦,赚不到什么钱,希望长官给我们资源,希望电视台更多不一样类型的戏剧。”
台湾大学新闻硕士吴淑玲曾选择以台剧研究作为其毕业论文。她认为台剧衰落的原因,包括政府轻视影视产业,电视系统过度垄断,OTT(网络串流影音服务)猛然开放,情节、题材单一等。更多问题和钱有关:电视剧制作费用20年,原地踏步;为节约成本,引进外剧;演职员劳动条件不佳……
与此同时,资本成为中国大陆在华语影视产业中最显著的优势,一部剧成本动辄上亿人民币。《一把青》导演曹瑞原看了同年陆剧《琅琊榜》的画质和光影,感叹比拍摄技术停滞近十年的台湾,“超前太多了!”
制作方也舍得砸钱在演员身上,从台湾吸走大量艺人。大S、林依晨、陈乔安,乃至“90后”宋芸桦,个个“西进”。《想见你》男主许光汉,拍摄该剧总收入约合15万人民币,一举成名后即收到大陆邀约。而2017年“中国明星片酬权力榜”显示,陈乔恩、陈妍希的电视剧片酬5000万人民币。
今年4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联合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建议把成本控制在每集400万人民币内,全体演员酬金不超制作成本40%。
每集400万,对台剧也已够奢侈。被认为“有电影感”的《与恶》,10集总成本约1000万人民币。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冯建三认为,大陆影视的蓬勃对台湾影响是双面的,“好的地方在于给了艺人更多的出路,不好的一面则是让台剧很难置之死地而后生。”
“两岸三地交流频繁,来去很多。演员有权利选择自己想拍的戏,他们需要生存、生活,过去台剧没办法提供这些演员好的舞台、好的收入,到对岸去也很正常,不能怪谁。”《与恶》制作人汤升荣觉得不必担心,“台湾越来越好,这些人也会愿意回来。”
贾静雯接拍《与恶》时,告诉汤升荣,自己15年没演过台剧了。“她也说,想留下一些代表作,但之前一直没有碰到好的剧本,至少没有办法让她突破自己。”
台剧走出自己的路子,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转变。
深耕扶植
看到黎明,因为有人在黑夜中选择守候。
“即便之前那些艰困的日子,每年都会有一两出精彩的作品,但可能有的曲高和寡,有的没有大明星出演,没有太多报导,”汤升荣说,“台剧走出自己的路子,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转变。”
2003年,白先勇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孽子》,搅动台湾性别意识,而导演曹瑞原为此几乎倾家荡产,300多万台币抵押的房产血本无归。
另一例子是打拼40年的导演王小棣。2014年,她聚集自己学生、工作伙伴,包括蔡明亮等8位金马、金钟获奖导演,成立创意公司,开设「Q Place」表演教室。
两年后,他们筹划的《植剧场》推出以爱情、推理、灵异等为主题的8部电视剧,拿下9项金钟奖,培养了大批年轻导演、编剧、演员。《与恶》中崭露头角的演员陈妤,便出自Q Place。
曹瑞原也依然坚守,历时三年拍出《一把青》,打动了对国共之战有切肤之痛的两岸观众。2020年其新作《傀儡花》又将上映。
还有政策扶持。2017年,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订立《无线电视事业播送本国自制节目管理办法》,要求“电视节目中之本国自制节目,不得少于百分之七十;主要时段播出之本国自制戏剧节目不得少于同类型节目之百分之五十,其新播比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
2019年,台湾文化部借鉴韩国政府成立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成功推广韩流的政策,成立文化内容策进院,计划投入两个百亿,推动影视音产业发展。
蔡英文政府的“前瞻计划”(通过兴建和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民间投资动能,带动整体经济成长,包括绿能建设、数位建设、水环境建设、轨道建设、城乡建设)一直存在争议,但得知《与恶》得到该计划全额补贴后,很多人认为“这钱花得值”。
冯建三指出,《与恶》、《想见你》、《俗女》的共通点是都拿到政府补助。
另一重要原因是OTT的兴盛。2016年是台湾“OTT元年”,Netflix、爱奇艺等境外资本进入,也有多家本土平台陆续诞生。
这改变了观众收看方式和产业生态。长期主导产业的是电视台,而OTT开始增加分销管道,之后产生了电视台、OTT合资拍片的模式。
汤升荣认为,这对拉高台剧制作成本裨益不少,现已有单集1000万台币以上的“大手笔”。但冯建三也认为,如OTT业者只热衷引进,也可能导致对台剧的伤害,政府宜制定规范,要求其投入台剧产制。
陆剧基本上是工业化的状态……往往两三台机器同时拍,拍完几乎同步就在剪辑。台剧通常拍完之后,还在不断讨论,不断剪辑,相比算是手工业。
内容是王
《与恶》就是贾静雯一直在等的剧本。
编剧吕莳媛为了写这10集,做了大量阅读和田野调查,访问法官、犯罪心理教授、精神鉴定师、精神障碍者、记者、社工近40人。她跟了两个死刑庭,访问随机杀人者的律师,以此为原型设计了吴慷仁扮演的律师,甚至写信给被害者家属希望访谈。演员被安排和精神疾患接触、生活。播出后,观众叫好,专业心理医师也表示肯定。
“田调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写实剧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产生了一种贴近知识分子也贴近社群族的品味。”汤升荣说,台湾虽小,但资讯需求强烈,有几百个电视频道,自由收看全球新闻和影视,“如果你不够真实,会被人家骂的。”他之前制作《麻醉风暴》,也访问多位无国界医生,近期讲媒体生态的《镜子森林》,编剧自己就是多年记者。
因预算有限,不少台剧选了短而精致的路线。《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只有5集,《通灵少女》《麻醉风暴》第一季是6集,《与恶》《俗女》10集。数字未必能看出台剧的转身,因为在台播出时间、出口总集数没有大变动,有些甚至下降,但质的提升扩大了影响力。
汤升荣这样比较两岸产业:“陆剧基本上是工业化的状态,各地的片场(影视基地)很多,想要各种场景拍摄都很方便。往往两三台机器同时拍,拍完几乎同步就在剪辑。台剧通常拍完之后,还在不断讨论,不断剪辑,相比算是手工业。”
创作自由
《想见你》在大陆被剪了部分情节。中学男女亲吻因早恋被删,同性恋情整段被剪,台词“你那个来第一天喔?”因提及月经也遭删除。大陆观众讽刺:“中国女生不配有生理期吗?”主角到上海工作,用了“出国”一词,只在背景黑板一闪而过,仍遭到质疑。
汤升荣认为,影视剧在一地播映,须尊重当地法规,但也认为,台湾的创作自由度、多元化,华语世界领先。“没有那么多限制,台湾什么都可以玩,只要你有本事把故事说好。同志,小三,《与恶》里的无差别杀人,或者像4月底开始在Netflix上播出的《谁是被害者》讨论自杀……我们操作的题材很多‘三观不正’,但我相信观众会区分,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网传大陆“1949年后动物不许成精”禁令后,或许很难拍《通灵少女》这样的题材。还有政治剧,今年初,讲述1990年代台湾政局的《国际桥牌社》在friDay平台首播,最高在线观看人数破百万。剧中影射了李登辉、郝柏村、宋楚瑜、连战、马英九等政坛人物,题材便在台湾也属敏感,但多位前高官、现立委亲自客串。然而,这部英文名为“Island Country”(岛国)的台剧,很快就被豆瓣删除条目。
类似案例是,2017年,以太阳花学运为背景的《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2》被指有“台独”嫌疑,遭爱奇艺无预警下架,该剧7年前第一部的豆瓣条目也被删。
冯建三认为,作品在不同地方上映,应尊重当地“社会民俗”,“但越是涉及政治的部分,越是应该开放,至于所谓情色的尺度,也不必管得那么紧。陆剧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被引进台湾,但绝大多数是古装剧,现实题材的内容几乎看不到,这是很大的遗憾,太多的限制让创作者被绑手绑脚,只能带着镣铐跳舞。”
汤升荣看见,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大陆荧屏多被“主旋律”占据;他认识的陆剧制作方,也常对产业不太有信心,很大程度因为“不断改游戏规则”,一波波限令,古装、谍战,什么红了,就限制什么。
台剧走出低潮,屡出佳作,尽管近年表现惊艳,但若要说领先,从业者与学者都觉得远未抵达。“台剧目前的状况只是出了几部好作品,”冯建三觉得,“如果可以连续十年,每两个月左右就有一部好作品,才谈得上翻转。”
汤升荣则认为,短期内台剧仍可能面临震荡,想维持这两年的状况,要不断推陈出新。“跟已经实现全球化的韩剧相比,还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台剧还要很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