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我们与台湾第一Podcast闲聊嘴炮开玩笑,听他们怎么刺激台湾人的政治正确敏感点

“来摸摸蟑螂,摸摸老鼠。”学习跟不同人沟通,就像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总有一天会知道,怎么不让自己受伤,怎么和不同的人相处。
撰文 | 许佳琦
02/25/2021
本文共4273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你听podcast吗?”2020年上半年,台湾年轻人流行的新內容平台不是youtube、不是抖音,而是podcast。疫情使娱乐减少,蓝牙耳机兴起,加上youtube管制言论,低门槛、高自由的podcast快速窜起。去年全台仅有600档podcast节目,今年已升到2000多档。

 

这批新节目,政治、性别、族群、生活无所不谈,也让2020成为台湾podcast元年。

 

本业卖便当,后来作节目:台湾通勤第一品牌

35岁的李毅诚,本业卖便当饭盒。他来自彰化伸港乡,在台北和朋友开了一家便当店。今年疫情使生意变得平淡,因为他平日讲话好笑,一些朋友怂恿他,“趁现在来录节目啊”。那时还没太多人做podcast,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职业还是youtuber。第一次怂恿是开玩笑,讲多了就成真。

 

“台湾通勤第一品牌”
“台湾通勤第一品牌”

初衷只想让朋友听好玩,身为脑子动得快的那个,李毅诚找上在便当店打工的室友张家伦,两人个性一热一冷,一起录节目,尬聊时事,政治,动漫,色色话题。节目名字很怪,叫“台湾通勤第一品牌”,图样甚至模彷台北捷运Logo。

 

“我们不只讲我自己,我们对别人也很有兴趣。”李毅诚说。

 

他们特别喜欢采访素人,收集你我看不到的奇人轶事。

 

例如请公务员朋友“小鸡”吐槽疫情期间,政府政策设计不周,引来部分想诈领纾困金的刁民(“冷气坏掉、车子坏掉,也跑来申请”);找社会运动者“四叉猫”聊长期卧底国民党韩国瑜阵营的心情(“我跑了六十几场韩国瑜造势晚会,只差没投给韩国瑜”)。

 

他们说,录节目和卖便当一样,进入门坎低,但要做的好,很难。

 

他们说话草根幽默,又拥有与主流媒体不同的敏锐嗅觉,快速走红。4月开录,6月就爬到Apple Podcast、Spotify台湾Podcast 排行榜前三名宝座。

“台通”与另外两组节目今年轮流蝉联前三,分别是整理国际时事的“百灵果News”、分析股市的“股癌”,被称为台湾podcast“三本柱”。另外,独立新闻媒体“报导者”的《The Real Story》8月上线,也快速跃升前五。

 

这批新兴节目的特色,是主持人说话直爽,分析时事精辟入里,谈香港反送中、批评中国隐匿疫情、分析台湾政治话题,吸引许多年轻人收听。

 

当政治不正确成为流行?台湾年轻人,录节目“走出同温层”

这几年,台湾开始了对“同温层”的深切反省。社会主义、女性权益、同志婚姻、本土文化……这些进步类的社会议题,在台湾网络相当活跃,然而,社群网站的算法与同温层效应,给人制造了舆论的错觉,把人渐推向情绪极化。

录节目和卖便当一样,进入门坎低,但要做的好,很难。

最具体的例子,是2018年台湾公投。基督教背景组织“下一代幸福联盟”提出反对同志婚姻的“爱家公投”,结果以2:1高票通过,许多认为支持同性婚姻已经是主流的人才发现,自己与同温层外的世界天差地别。彼此不理解,也无法对话。

下一代幸福联盟
“下一代幸福联盟”举办游行呼吁立院勿违背民意强推同婚。(来源:下一代幸福联盟 Facebook)

 

这开启了新的反省。过去对进步议题的争取,强调字面的政治正确、非友即敌的观念,似乎加速了极右的反挫(backlash):除了爱家公投,也有近年兴起的网络仇女现象(如台湾批踢踢论坛的“母猪教”社群)、“左胶”成为嘲笑左翼贬义词等现象。

 

李毅诚说:“用简单的比喻讲,窄裤穿久了,人就想穿长裤,就这样。政治正确会退流行,政治不正确也会退流行。以前大家热衷环保,现在看到绿色和平组织就想吐。女权也是啊。堆积到一个程度,不满的人慢慢聚集起来,然后啪。爆出来。”

 

张家伦补充:“我觉得尤其是(左派会给人贴)政治不正确这个标签,你一贴下去,你就是错的。这样就没有对话了。”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用这种方法。我们还是会讲这些内容,但不会主动贴人标签。”

 

百灵果主持人Kylie也有类似观察:“我自己是做喜剧的,我经历过要政治正确、‘要女权就从维护语言开始做起’的阶段。但现在我觉得,有时越偏激,只会让大家越分化。所以我现在知道线在哪里,但故意去踩。重点是让大家发现,有些事可以开玩笑、但要有意识。这远比早期很多人——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人——觉得女权战士不能拿来开玩笑,更有意义。”

台通也是如此。他们想了解公务员在想什么。同志在想什么。韩粉在想什么。台派在想什么。撕掉标签,你才是个完整的人。

 

Podcast内容经营心法一:

异中求同:“如果是大家都同意的事,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

“我们之所以很有对话感,是因为我们都同意的事情,会瞬间就跳过。我们都同意,那就不用讨论啦!”张家伦说。例如疫情期间,人们对民进党政府评价颇高,舆论容不下对政府的批评。他们便反其道而行,找公务员朋友,用搞笑口吻吐槽政策,辛酸说自己连夜加班、应对民众、申请案还被一度拒收,用小人物故事指出另一面,打开讨论空间。

 

他们就像朝着水池丢了一个石头,引起涟漪,开放任何人对此表态。

 

李毅诚补充:“当然,真的很困难的议题,我们还是会儘量收集更多资料。我会问一些做政治工作的朋友。……我有个类似顾问团的(朋友群),那个争议就问他,这个争议就问你。我们现在差那个啦,女权顾问。”

 

Podcast内容经营心法二:

性别议题:“想开玩笑,就要开到被笑的人也觉得好笑”

性别议题是台湾社会讨论中非常重要的议题。2020年初台湾总统大选,民进党以817万票大胜,创下开放总统直选以来最高票记录,由蔡英文续任总统。

 

台通5月的节目讨论了蔡英文的新内阁名单,当中女性仅占4.76%。“台湾女权到底多进步?”

他们就像朝着水池丢了一个石头,引起涟漪,开放任何人对此表态。

二人分别站在议题的两方。李毅诚问张家伦:“女性阁员(保障名额)你要不要挺一下?”

 

张:“这我有点难……”

李:“所以你对女权特别有意见就是了?”

张:“应该说很多领域,领导阶层都已经是女性了。蔡英文第一任当选的时候,很多外国媒体在谈亚洲选出了女性总统。可是我心想,台湾没人在强调这件事啊。”

李:“那你说,如果女权是捷运站,你觉得现在盖到哪?红线开了吗?蓝线开了吗?芦洲线开了吗?”(红线、蓝线是台北捷运开通早期的仅有路线)

张:“红蓝应该都开了,芦洲喔,应该,应该还没…(心虚)。”

李:“那你还敢说女权已经够了?哈哈哈哈。”

 

他们开玩笑说,女性争取权益的进度就像盖台北捷运,有些人觉得有红线、蓝线,可以用就好。但女性主义者想争取的应该是,即使很少人用的新北投线、后来开通的芦洲线,就像通奸除罪化、同志异国婚姻、甚至女性阁员保障名额……尚未被主流接纳的性别议题,也有存在之必要。

 

“慢慢盖,不要跟我说今天就要盖完,但慢慢盖,你想从台北盖到彰化都没关系。”他们大笑,“还可以每站停。女权无限扩张,就会这样。”

 

“开玩笑,就要开到被笑的人也觉得好笑。”张家伦说。“我们有个概念是,我会解释给你听,你也会解释给我听,但是我们没有要强迫对方接受。这样我们的听众,也会有这种感觉。”

 

Podcast内容经营心法三:

关于族群:“你要先认同自己的族群,才能认同自己的国家”

台湾作为移民社会,族群议题一直存在。李毅诚是本省闽南人,张家伦是外省人。

 

客家人在台湾的刻板印象中,有“勤俭精明、不喜浪费”的传统。就像欧美笑话脉络中,意大利人总是懒惰、俄国人是战斗民族,许多台湾人至今还会开客家人吝啬的玩笑。

 

“这是我一个客家朋友自己讲的,他说客家人包粽子,为什么不放肥肉?因为肥肉要留下来,做扣肉。”

 

“族群有文化,就要正视它啊。”李毅诚敢于提及这些刻板印象。有些人可能会生气,说这叫福佬沙文主义,闽南人至上。但他偏偏立刻又会回嘴,讲讲自身闽南人的刻板印象:“可是你看,台湾谁最阴险?闽南人就很阴险啊。什麼盗采砂石的,都是闽南人。”

 

如同美国长年讨论的多元文化论述,台湾也不断反思“族群融合”,到底应是无分你我的“大熔炉” (Melting Pot),还是尊重差异的“沙拉碗”(Salad Bowl)?台湾经历过二二八与白色恐怖,到解严民主化的今日,许多人认为现况得来不易,不该再去指认本省外省、闽南客家的差异。 

 

他们也曾收到读者私讯,问干嘛现在还要分来分去,听了觉得很难过。“我很认真回。我说,你要先认同自己的族群,才能认同自己的国家。这是必然的过程。那些族群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我们编的,也没有想要排挤谁。但我不会做恶毒的攻击,你可以放心。”
 

 

结语:当“走出同温层”成了危险的事,怎麽重新找到自主与自由

那么,遇过“正义魔人”吗?

 

《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
《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

我提到一本书,《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提供一个有趣观点:美国当代左派的保护主义,让年轻人对“异温层”接受度降低,人们对于“异己”的想像越来越充满恐惧与愤怒。台湾也正面临类似问题,当“走出同温层”成了危险的事,可能导致公共议题讨论越显扁平。

 

经历太阳花运动,同婚公投,大小选举与罢免,在性别、族群、政治上,关心社会的年轻人,肯定都在舆论战中受过伤。
就像童年曾被狗咬的人,怕狗理所当然,然而解决方式,或许不是从此不让他们看见狗,而是渐渐暴露在不同程度的刺激之下。让他们理解,狗并非每次都咬人。或更进一步,就算被咬了,也要相信有能力保护自己,有能力反击。李毅诚笑说:“来摸摸蟑螂,摸摸老鼠。”学习跟不同人沟通,就像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总有一天会知道,怎么不让自己受伤,怎么和不同的人相处。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所教授蔡如音指出,台湾podcast热潮和美国脉络不同,美国热门节目仍有大部分是传统媒体转型作品,台湾反而是先由大量素人、新媒体挤入榜上。她认为,这与台湾传统媒体尚未重视数位转型有关。“有些广播电台会把节目放上来……但没有真正想经营。当然也可以解释成,这波(新兴)节目,是台湾在地化的方式。”

 

Kylie則分析,podcast和youtube不同,目前仍由各平台瓜分收听市场,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也成为言论自由的最后一块净土。越多新人进场录节目,内容环境就会越健全。

 “说podcast是最后净土,台湾其实也是华语最后的自由净土。其他使用华语的地方都不太自由,马来西亚、新加坡……我们希望台湾做到最大,要最大,得要很多人进来才有机会。我希望让喜欢自由声音的人都能来听。”

 

Podcast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新媒介平台,浪潮才刚开始,纯依靠听觉沟通与言语含金量,许多人在这里尝试用新的语言说故事:时事,族群,性别,生活……当全球疫情肆虐,还通勤上班的台湾年轻人,愿意每周花上两个小时戴着耳机,聆听不同人的看法。或许这是2020年发生最酷的事情之一。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