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社会从小告诉我们,学文科要“乞食”,其中一科被视为最没用的叫做“历史科”。然而历史未必换钱,却吸引人。香港民间近年出现“历史热”,官方, 例如学校方也变得着重历史。比如小学给一年级学生“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导致有学生不安嚎哭。

 

政权提倡历史教育是常态,讲故事的艺术,就是一个共同体想像资源的命脉所在。但香港民间素来自我认同为“极度功利”,是一个经济城市,现在却有很多在学院以外的普通人,也为香港历史而着迷,并且动手发掘。香港内在无疑正经历一种戏剧性转变。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故事”展览

 

香港的历史热

1903 City Boundary

在过去一两年,一大堆围绕这个主题的现象不断出现。近来香港历史研究社在港岛一个森林发现维多利亚城界石,上面写着“1903 city boundary”。维多利亚城其实是香港英殖早期的“首都”,首都边界的界石,是香港岛很早期一段发展史的物证。在社交媒体也出现越来越多面向一般人的历史专页,它们关心和谈论的故事,大多是香港的本土历史,其中英殖时期更是一个大热门。从学术性的英国殖民地部档案挖掘和解读,到港英年代香港旧新闻剪贴,到掌故式的怀旧内容,背后是作者们对这个城市共同体自我挖掘的热情。整个十二月,各方正在进行民间祭典纪念“香港保卫战”,一个关于日军跨过深圳袭击香港的孤军作战故事。由英国、加拿大、印度、本地华人组成的残兵抵抗无效之后,最终港督在圣诞节当日投降。

 

浸会大学历史系今年制作了香港保卫战的互动网页,可以实时演示当年香港军民如何以少敌多。今年有人穿上当年华籍英兵的装束,在港岛一带重演当年某些场景。人们重新分享那些日军曾经跨过的地方,例如日军骑马跨过大埔一条桥,当年留下了照片。那个地方我十分熟悉,这条桥现在重建了,旁边是一个表面极为寻常的公共屋邨,但当年曾是血战的风云地。

 

经过这些分享和互动,你会发现,以前只是没人讲,其实香港一砖一瓦都充满历史,不可能是“文化沙漠”。

 

民间呈现的香港史,与官方角度有所不同。在后者手中,并不强调“香港保卫战”这个概念,而是将香港受日军占领的 3 年零 8 个月,简化于整个抗日战争里面,因此在朝堂上,以后渐渐不讲“重光纪念日”,而讲日本投降、南京大屠杀、十三年抗战等等。

 

对香港自身而言,香港保卫战也好,以及日治沦陷时期的抵抗也好,都是太平洋战争一部份,香港沦陷,事实上亦是日本攻击英国在东南亚一堆殖民地如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等的一部份。而当时香港根本孤立无援,英国鞭长莫及,当下也自身难保,中国自己同样如此。被困在香港的华人、英帝国臣民,面对压倒性的敌人,只能靠自己死撑。虽然数量不多,但香港也有外援,例如英帝国之下的加拿大就派了军队来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样在同盟国阵营,因此加拿大与香港有着历史渊源和战时情谊,一些曾打过香港保卫战的加拿大老兵过世,会获得香港网民举手致敬。

 

The City of Victoria and Kowloon in Hong Kong, 1915.

 

每个时代的人,精神都是连贯的

当时孤立无援的历史实况,正唤起了今日香港人的思古幽情。“古人”面对世界末日时如何面对,又是如何心境,是一个会令今天同样面临巨大逆境的香港人好奇的问题。2020 年香港书展因为疫情而暂停,在今年则有起码超过十本关于香港历史的新书。其中,很少人能在出版中赚大钱,甚至会不停亏钱,但香港历史好像是一个令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使人们排除万难,仍然干着“老人与海”的事情。

 

当年香港顽强抵抗,日军发射三千多发炮弹轰炸香港。在我成长的大围区,原来曾经是日本用来轰炸港岛东的炮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很多鬼故事,学校和公屋会闹鬼,因为那里一定是以前的日军刑场或者乱葬岗。历史确实又好像鬼魂,一直都在,区别只是人们有没有主动去交感。当现世人的精神受到巨大折磨,就会看到电梯涌出鲜血,看见过去已死之人又鲜活呈现。

 

这巨大的折磨,是政治、经济、疫情,最后形成了一个香港人自身对香港信心的终极危机。于是在政治和信心危机下,爆发了移民潮,正在掏空香港的人才和投资。例如一名中产移民,他一对正要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也自然跟着移民,于是香港社会对两个儿子自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的教育投资,就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一些官员任意解读数字,试图淡化这场香港核心人口不断离、无法挽留很多香港人的悲剧。这是个价值真空、纷争不休而且前景不明的时空,人们吃了现实满满的苦,便自然想理解自己身处的现实社会是怎样演变至今,希望找到雪崩的起点,找出个所然。

 

人们读历史,有求知的时候,也有情感的时候,也有狂妄到希望探究天人古今,到一个地步,可以预知时代运势,能够趋吉避凶。很多的理由,导致人们去读历史,挖出历史的更多细节和新角度,一种不能赚钱的纯粹精神活动。这背后是因为香港社会在 2019 年惊天动地的反修例运动,改变了自身之后受到绝大的挫折和重整。

 

1945年,香港人上街庆祝日本帝国占领结束

 

事实上,我们今天也没人能够自信地说,已经完全理解那一次运动的正面或负面意义。总之,在港府强烈镇压和重置之后,香港局势如各方高层所说“由乱转治”,但经此一役,香港民众的价值的坐标全乱套了,继而对一切都无法理解。所有的名词都不像它的字面意义,人们开始抑郁、开始沮丧、开始愤怒,开始迷惑,于是他们都去读香港史,去理解这块土地上跟我们有过相似处境的祖先。“祖先”不是指血缘的祖先,而是“上一个时代的英雄”,我们无疑仍活在他们吹出的风中。只有这样定位自己,我们才能理解香港人如何一路走来,淋血奋斗而不休。

 

每个时代人们的奋斗主题都不一样,但这种精神是连贯的,流躺于1,106 平方公里形成的时空隧道。面对苦难,人们并不孤独。人们为了争取各种事情而前仆后继,会展现世所罕见的奇迹。过程必然充满苦难、充满血腥,最终踏出一条血路,就像香港人虽惨烈牺牲,却撑过了日军的统治。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击败,他们想像自己在同一阵贯穿古今的风中,置身于同一个香港故事。

 

人们在过去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得到力量。这跟我们以前被迫上历史课,背记某些官制的演变、某个导致某个朝代倒台的叛军首领、导致元朝速亡的各种原因等等,完全不同。因为这些人对历史充满现实的关怀,他们在关怀香港,在关注思虑这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这些不断出版的数以十万计文字,都可能是这些人内心天天夜夜的纠结所在。

 

1952年,香港人在九龙示威

 

当代香港史:重建价值坐标

在这些年大大小小的示威之间,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独立记者。他们也是用极有限并且同样亏钱的方式营运,在危险的警民冲突现场直播报道,架着沉重又昂贵的器材拍下冲突画面。这些人可以定义为民间历史热的一部份,他们的理想以及目标,是为历史留下真实印记,让外面知道此时此刻,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香港存了历史的初稿。他们的相机、记忆卡、电脑、头脑,就成为《星球大战》中的反抗军侠盗一号 (Rogue One) ,团队众人付出“重大代价”,就为把一张秘密光碟速递到公主手中。“公民记者”当然是“历史热”去到最根本的呈现。

 

2019年,香港理工大学冲突现场的记者

 

在2021年的今天,“历史热”甚至吹到娱乐圈。当红歌手姜涛在某个演唱会,不唱自己歌,而唱《浪子心声》、《分分钟需要你》、《等》、《追》,《夕阳之歌》。这与姜涛的唱功就没有关系,这个选曲就像张国荣当初参加选秀唱《American Pie》,他用那个机会,致敬自己长大时听的西洋流行曲,也照出了老香港人其实是受西洋流行曲洗礼的一代。张在成名之后的巅峰时期的演唱会,也翻唱同一歌曲。他们想像自己在同一阵贯穿中西的风中,置身于同一个香港故事。

 

现在姜涛及团队选择继承的,是自许冠杰以来的广东歌传统,而带着西洋影响而出道的张国荣,也成了别人致敬的对象。当时香港歌迷曾一度很讨厌张国荣,所以才发生了现场表演时张国荣掷帽落台,观众将帽子飞回来的事情。但最终香港这个市场还是接受了当时的他,让他有机会成长为之后的张国荣。

 

评论作者“数据痴线佬”根据串流平台 Spotify 的公开数据作解读,发现 2021 年广东歌的播放次数大增,而且是新歌播放得最多。这证明了在移民潮和政治经济打击下,人们面对分崩离析的世界,却更加抓紧任何素材去想像香港,并且定位自己作为“香港人”的身份。这完全是因为2019 年运动的催化,让人们完全体验价值真空,因此人们产生需求,去求知,去重新建立自己在混乱世界里面的价值坐标。结果就是加强了一些人的历史感。这本身是流淌于所有人脑海里的,而历史感不一定以历史课的形式表现。例如人们去看《梅艳芳》,人们也想看到像真度极高的“80 年代香港”,“盛世”时的香港。

 

乱世时人们就会对周遭世界的来由产生兴趣。周文王被商王囚禁,传说在囚期间将《易》演为 64 卦,这是他面临巨大危机、神经紧张的反应。因此香港人也对 2019 年以来的危机产生了反应,一种对理解世事的求知欲甚至生存欲,只是这欲望今天不一定以文字的形式去呈现和记载。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