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84》:“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5月28日晚,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应邀出席在语音社交平台clubhouse上,由六四学生周锋锁主持的系列节目“1989的今天,你在哪里?经历了什么?”中,谈他的六四经历,以及他与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教授的交往。在当时,方励之被认为是“邓小平最头疼的人”(此语后来成为其自传的推荐语),被官方认为是“八六学潮”、“八九学运”的背后黑手。在六四事件之后,1989年6月6日凌晨,协助方励之夫妇进入美国大使馆的,正是时任美国科学院创立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驻北京代表林培瑞。
在clubhouse里,林培瑞谈到一个细节,他说:“还是在1990年,方先生还在美国使馆内期间,《纽约书评》的总编罗伯特·西尔弗斯(Robert Silvers)向方邀稿,并请我翻译。方答应了。稿子送到我手里,我瞠目结舌。”原来,方励之文章主题是1989年的民主运动和六四大屠杀在中国将来会被遗忘,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一套“遗忘术”。当时,林教授有些震惊,因为当时全世界,包括他自己,都在写1989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而方励之却在说遗忘的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教授说,如今回头看,历史证明了方的预言。
方励之是如何知道中国共产党有一套遗忘术的呢?他分析了中共历史上的历次言论自由与民主运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王实味等、五十年代的“百花齐放”、七十年代的“民主墙”到1989年学潮,每一次运动都以整肃的惨剧结束,而每一次新的运动又从头再来,后来者对前人所做基本一无所知,由此,方励之推断,中国共产党政府有一套能够抹杀历史的遗忘术。
这套遗忘术是怎么运行的,又是如何成功发挥作用的呢?方励之的文章没有具体展开。很显然,这一套隐秘的遗忘术,从教科书、历史书到个人记忆,是一个巨大而微妙的工程,也非一篇文章可以完成,更非“局外人”可以知晓。
作为研究“六四”历史的学者,以及“八九”一代的一员,曾在哈佛大学给本科生开设“六四”课程的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学何晓清,用“扭曲的爱国主义(Distorted Patriotism)”对八九后一代进行分析:“在后天安门时代,中国教育从马克思社会主义方向转向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级别的学校将他们的教室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论坛。”
三十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防火墙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小粉红,便是明证,这可以说是一种遗忘术;而这种遗忘术的另一面便是审查,让八九六四在中国互联网上消失的干干净净。
在中国互联网任何一个平台上,有关六四的关键词,都被自动列入敏感词库。以百度为例,在百度上搜索六四屠杀、八九六四、天安门屠杀、王丹等,显示为“抱歉找不到相关网页”;若是搜索赵紫阳、方励之,则要么隐去敏感的一段,要么是统一定调(方励之被定调为叛逃美国)。
然而,机器审查、自动审查还仅仅是第一步,在机器审查之后,还有更为复杂和细致入微的人工审查。
2013年4月,后来被称为“网络沙皇“的鲁炜开始担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开始掌管中国互联网,从此,中国互联网失去了早期的改良、自由之风,进入肃杀的管制时期。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各个平台有了越来越多的审查员,即”互联网信息审核员”。在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互联网信息审核员被中国人社部正式编入工种,此后几乎再没有企业避讳自己招聘审查员。审查员每天的工作便是按照指令,不断进行审查,清理平台上的“有害内容”,而“八九六四”在所有的平台上,都属于必封杀的范畴。
在专门收集、整理、研究中国互联网审查的《中国数字时代》网站上,收集了不少来自“真理部”(借用小说《1984》中“真理部”名字,指中共各级宣传部门和网信办、网管办等一系列审查机构)指令,对凡是涉及六四以及相关敏感事件、敏感人物如刘晓波和李鹏、袁木,甚至是敏感地点(如天安门)的新闻,都不允许报道或是删除或是不允许恶意评论等,根据不同的新闻有着不同的指令。如2017年6月28日,“真理部”的指令为:“各网站,关于刘晓波保外就医相关事项,不报道,不评论,不转发。”2018年2月17日,真理部的指令为:“各网站:袁木去世,只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消息,其他消息一律删除,并管好跟帖评论,清除有害信息。”
《中国数字时代》收集的新浪微博《审查员交班日志》,更是清楚地展示这一套审查机制的复杂,以及“八九六四”是如何在中国社交平台消失得干干净净。
《审查员交班日志》是由2011年至2013年曾在新浪微博担任审核编辑的刘力朋带出来,现由《中国数字时代》整理。仅仅在这几年的审查日志中,就保存了大量如何审查有关“八九六四”内容的指令。
从时间上看,对于“八九六四”的审查几乎无时不在,不仅仅是在五月、六月敏感月份,有时突然要求严格审查的时间都令人出乎意料,如赵紫阳、邓小平、李鹏等等人的生日忌日,以及出现他们亲属的任何新闻,新浪微博都会及时下达审查命令和要求,要求不要联系到六四。当敏感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比如五月六月、比如邓小平、赵紫阳等人的纪念日,微博审查机构更是未雨绸缪,事先便交代好注意哪一方面的内容,如何审查,如”2014年10月17日夜班“日志记录:“今天(17日)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95岁冥诞,相关内容注意讨论,一般提及六四的就处理,借此攻击党政的私密。”(私密是新浪微博审查时对内容的一种处理手段。私密操作可将微博内容变为仅用户自己可见,但不发送任何通知。)
从内容上看,不仅仅是和八九六四相关的内容会触发审查机制,各种各样的内容,凡是有可能会联想到八九六四的,都会触发审查机制,如“2012年5月30日白班‘的交班日志中有一条指令:’今天上证指数收于2389.64点,注意处理联系64的内容。”
有时,审查部门对六四的了解和联想,比一般人丰富,如“2011年8月8日白班”的一条审查日志:
从北岛回国也能联想到64,不得不说审查部门还是有文化的。
这样彻底的审查,不仅仅限于文字,也通用于图片。
此外,刘力朋还发现,这样的审查不仅仅限于大陆,也通用于香港,甚至延及海外。2011年6月4日,刘力朋第一次接触审查香港的六四维园烛光纪念晚会,在当时,新浪上有很多香港用户,看IP地址便知道来自香港,然而,那天,所有香港的ip都发不出来,只要带图片的都发不出。刘力朋意识到,香港和大陆共享一套审核标准。
刘力朋还说过一个小故事:2011年6月,微博刚兴起的时候,六四学生领袖王丹化名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然后在自己的推特上说了一句自己有微博账号了。不料,有一个审查员翻墙看到了这条推特,于是便在微博后台通过注册时间和IP地址找到了王丹的微博账号,上报给负责人,很快,王丹的微博账号接到通知:“你当前使用的IP地址或者账号由于违反了新浪微博的安全检测规则,暂时禁止访问。”而这位上报者获得奖金人民币400元。
刘力朋还指出:“每一个互联网平台都要雇人不停打扫平台,不然就会被政府关掉,这是我在新浪工作时当时互联网的情况。2013年,政府对互联网控制更加得心应手之后,平台就不光是审核员来审核,还会入驻网评员、公安系统的、共青团的这样的官方账号。之前网评工作也是有,就是俗称五毛,但他们更多是搅浑水,但现在,是网评员来一统天下,删帖封号反而让人感受不太深了。给你感受深刻的是,现在每点击一条新闻,下面都是支持中共的,而且花样洗地的。”
审查体制以及遗忘术是否有效呢?《中国数字时代》有一条审查记录,颇能说明问题:2009年6月3日,《澳洲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六四》邓小平用打淮海战役的部署打学生,报道全文如下:
当局用20万大军的规模和按照战役作战的部署镇压学生
在1989年6月3日晚军队强行进军北京城区前,中央军委已经调集了20多万的全副武装的军人。它们包括北京军区的24集团军,27集团军,28集团军,38集团军,63集团军和65集团军等6个集团军,济南军区的20集团军,26集团军,54集团军和67集团军等4个集团军,沈阳军区的39集团军,40集团军,64集团军等3个集团军,南京的第12 集团军。除此之外,空降15军,北京炮兵第14师,和北京卫戍区的第一和第三警卫师也参加了镇压。参与屠杀的总军人人数约在20-25万人之多。
1948年由邓小平任前委总书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解放军的总兵力才不过60万,人民解放军的对手是国民党的80万大军。1989年的解放军却用了淮海战役三分之一强的总兵力,用坦克开道,用自动枪向人群扫射, 用直升飞机在低空进行指挥,进军北京,可是对手却是手无寸铁的北京市民。这不是屠杀是什么?
知道是编辑有意还是无意,这篇报道被新浪网全文转载,很快被删除,但是被网友截屏,《中国数字时代》记录下来。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在分类广告中刊出一则“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刊登这则广告的人为陈云飞。他是怎么在严防死守的情况下把悼词登上党报的?据说,当时负责分类广告的一位年轻的姑娘,她从来没有听说过六四,以为是矿难慰问广告,于是便有了这次“漏网之鱼”,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显示了中共遗忘术之强大。
就在本文成稿的同时,5月31日,游戏《坦克世界》新浪微博发出公告,将于5月31日至6月8日进行游戏内聊天系统维护,维护期间游戏内的聊天功能将暂时关闭。
《坦克世界》是由白俄罗斯战游网公司开发的一款游戏,坦克维护的时间真巧,可见是真正懂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