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发生的西安地铁女乘客遭保安拖拽露体风波,曾一度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继而遭遇社交媒体平台的严厉限制,而后来逐渐退出热点。针对这一事件,西安地铁公司和当地警方的相关通告,并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真相还原或处置结论;大众情绪先是被点燃,继而被压抑,而从未得到真正化解。像当下其他许多舆论事件中一样,感性而正义的人们从惊怒到失语,又受了一次内伤。
然而,记忆并不会消失,内伤会有后患,这就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不仅要逃离与这一个案相关的内容,更要由之反思中国女性如何被建构起严重的不安全感,以及,当她们携带着这样的不安全感投入互联网,又遭遇到种种打击,个体和集体的赋权将是怎样艰难。
我不想去重复那些已经说过太多次的女性的愤怒的语言,尽管我完全赞同它们;本文将重点解码另一关键词:恐惧——一个由父权制所设的魔障,女性必须一生都要与之缠斗。
害怕是一种性别化的成长功课。从人生的某一个时刻开始,女性意识到她会因性别而遭受到侵害、羞辱,无力独自反抗,也得不到帮助。她只能谨慎,畏缩,偷偷学习如何躲避,并且沉默和掩盖。我曾经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是,不要在马路上走,因为会有骑自行车的男人无声而迅速地从背后上来偷袭。要在人行道上走,这样不容易失察于接近的陌生人。不要理睬过来问路的男人,立即快速走开。要警惕雨后僻静的角落,走进看似无人的女卫生间时要检查隔板下面。
这些令人羞愧的“知识”,不是我想学,而是我不得不知道了。我的身体和心灵因此都不自由,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尽情的自我想象,那都不再属于我。
这还必须是秘密,不仅是因为表现出来害怕只能增加成为受害者的风险,还因为害怕还是像月经一样不光彩的,需要被掩盖。害怕的女性是作为暴力/男性欲望之客体的结果,因此彰显害怕,就泄露了暴力关系的秘密。不懂得害怕的女性会被谴责,会被认为是活该受害,孤独而沉默地学习害怕是女性义务,要作为受害者而维持这个暴力社会之正常化。一方面,社会从令女性恐慌中得到许多变态的乐趣和利益——这早已成了一种生意;另一方面,贞静的女性不能惊慌失态。
我假装一切正常,虽然其实在随时留意周边一切。我抓住提包的带子,快步走过,回避目光,在心里揣度着某个男人会不会在下一刻突然喊叫。我总是不知所措,然而,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我至少从未学会从害怕造作出来的女人味,如大众文化总是在示范的:女人的虚弱和颤栗,都被凝视和戏剧化,被“我见犹怜”,并设为雌竞的一种题材。
因此,把害怕说出来是重要的,否则社会不知道女性经历和隐忍着什么,以及她们为何不能真正自由地发展。——实际上社会也只是假装不知道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出来是逼迫社会面对它一直罔顾的真相,一种对质。但说出害怕,需要以一种社会批判和女性赋权的方式,而避免重复那种将女性去权的恐吓性话语。女人确实是弱的,说出这一点是为了指认背后的性别不平等;女性应该是强的,这指的是她应该在所有地方都感到安全,而不是指她得自求多福。因此,反击父权社会对女性恐惧的建构,以及以恐惧和保护为名而实施的性别桎梏,无论在个体还是在集体,发声中始终要有两面的警惕。
在互联网的前女权时代,我曾亲身体会到女性社群是怎样发酵集体恐慌。北京东三环外的大望路地铁站周围,日间人流一向十分密集,并且从白领到民工各色人等混杂。有女生在社交媒体发帖,声称有人在地铁站外劫持女性。这是真的吗?我就住在那一带,亲历所谓“劫持”,其实是周边理发店的店员在骚扰过往女生,强行拉客。这当然很糟糕,但离发帖和读贴的女生所担心的,被陌生人当众暴力劫持,拖拽上车,然后被卖到穷乡僻壤……还差得比较远。这只是中国网络女性受害主题的“都市传说”中的一例。发帖者是真诚的,只是恐惧令她们的感受失真,而被拐卖是中国女性从未被疗愈的恐惧,即使统计上今天已经很少有针对城市女性的陌生人暴力拐卖。我把这一经历写在这里,是想说明,女性的恐惧体验是事实也是一种建构,因此相关的讲述也应该被再关照,以及,女性也会消费自己的恐惧,尽管在神经质的表象之下,这种消费反映的是未被疗愈的恐惧如何让女性损害生活的现实感。
在互联网的女权时代,我看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帖子,以类似“你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害怕”为主题,控诉日常的恐惧如何深重地破坏了女性的生活,以及社会对女性恐惧的漠视本身就是残忍的。我相信这些帖子所说的都是事实,我也知道这样的讲述是在抵制社会对女性和暴力受害者的责备,也是在呼吁更多的女性权利保护。然而,我从未回应这样的主题,因为我不太把握其如何能策略性地导向女性的赋权,而避免固化女性的恐惧属性。毕竟在内心深处,我始终寻求一种声音就是“不要怕”,甚至我认为这是女权主义给予女性的首要教诲之一。
另外,和曾经在女性受害“都市传说”中感受到的那样,我担心女性的感性。感性虽然在被父权所长期压制的那个面向上,是非常值得珍重的,但在被父权所构建和怂恿的那个面向上,却是让女性离开智慧、自我觉察和自主性,只作为“冷静”和“理性”的反面而存在。因此,我总是在女性的感性中寻找理性,以及在理性中寻找感性,觉得只有这两者兼备才能让女性找到自主,摆脱父权的宰制并且创造新的文化。我指的是,我理解却回避女性恐惧讲述中单一诉诸感性的倾向,而更多想找到我们可以怎样认知和应对恐惧,并且抵制它打垮我们,即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继续穿裙子!不要因为恐惧而让渡权利和自由,如果任由它在我们的敌人失败之前先制住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胜利。
我害怕被强奸,我知道暴力无所不在,社会不负责任,我只能独力避害和应激。但是,拒绝被恐惧主宰,本身就是我的反抗的一部分。当我住在北京的时候,我会在最深的夜里出门和回家,一个人出差回来,下了凌晨的大巴,穿越北四环寻找出租车。如果你问我是否害怕,答案是不——主要是因为我在北京住了二十年,熟悉北四环的日与夜,也是因为在我的判断中严重罪案在这座城市是小概率事件,而被小概率非理性地决定行动是我所不取的。当然也是因为我要工作和生活,既然没有别的选择,那么恐惧也没有意义。我尽量抵制内化恐惧和相应的自我限制,也意识到能做这样的抵制是因为我有特权能居住在更安全的一线城市中心,并且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和资源。
所以我为一名车姓女生的悲剧而特别心痛。2月6日晚在长沙,24岁的她乘坐一辆货拉拉搬家,却在路上跳车,几天后抢救无效身亡。9月10日,涉事货拉拉司机被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缓刑,法院这样认定事件经过:“……为节省时间,周某春未按平台推荐路线行驶,而是自行选择了一条相对省时但较为偏僻的路线。车某某心生恐惧,并把头伸出窗外要求停车,周某春仍未理会,最终导致车某某从车窗坠落。”有人计算,从女生质疑偏航,到司机在她跳车后报警,前后仅一分多钟。就这一事件性质网友有诸多争议,不少人尤其是女性,始终宁信货拉拉司机有暴力言行,并且因此给予极大关注。我的心证则是,这是一场错误沟通之下由女性恐惧导致的悲剧,女生太害怕被身边的陌生男性侵害,而过度应激了。没人有资格说这个女生应该更“强大”和“理智”,但我们不应该接受这种女性就是如此恐惧的悲哀。为避免更多无辜的死者,就要消除令女性恐惧的那些结构性原因,这个过程也应该包括在气质和心理上,从个体和集体层面,让暴力环境中的女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支持而勇敢起来。
西安地铁拖拽事件的前后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从未有过具公信力的说明。然而看起来那个当事女生就是勇敢的,她没有哭、示弱、求饶之类,而是在抗辩,要找回自己散落的身份证,还返回车厢坐到下车。事件不可避免地让所有远程围观的女性自我带入到巨大的不安全感之中,因为那可能是她们每一个人,她们难以反抗不仅是因为身体力量差异,更是因为保安代表着权力。恐惧再次是真实的,并且强有力地催化了愤怒,而愤怒是意识觉醒的第一步。然而,当我听说,有西安女生坐地铁不再敢穿裙子,我就觉得遗憾,因为这是在暗示女性担心自己在暴力下失去某种贞操。要继续穿裙子!不要因为恐惧而让渡权利和自由,如果任由它在我们的敌人失败之前先制住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胜利。
终究,恐惧是一种针对女性的迫害,是暴力的效应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因恐惧而羞耻,但还是要去反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