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台湾本土意识水涨船高,过往在电视剧中相对少见的“历史剧”类型,亦开始萌芽。当然,与之伴随而生的,就是环绕着“剧情”与“史实”的争议,甚至是“史观”的争夺战。与相邻的南韩一样,“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压迫感与地缘政治张力,让看似娱乐、中立的电视剧,亦成为意识型态的战场。 不同于韩国,自《大长今》始即有绵延不断的历史影剧争议,台湾的影剧史观战争“初体验”,要从2021年的《斯卡罗》算起。《斯卡罗》改编自台湾医师陈耀昌小说《傀儡花》,号称“耗时3 年筹备,斥资2.02 亿元,公视史诗旗舰戏剧”,以1867年发生在恒春半岛南端的“罗妹号事件”为背景,敷衍一则当时的“台湾”与诸国战争、交涉的戏码。 1867年时,美国商船“罗妹号”(Rover)在恒春半岛南端琅?地区发生船难,船员为求生误闯排湾族领地而遭“出草”,引发美国出兵攻打台湾。琅?地区原本就因资源有限,而让平埔聚落及移垦的闽、客庄人冲突不休,“罗妹号事件”又让琅?地区被美国与清廷关注而动荡,最后由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与斯卡罗大股头卓杞笃(Tou-ke-tok)签订“南岬之盟”书面协议后落幕。 说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是十足“本土”且政治正确的。作者陈耀昌为台湾血液肿瘤科名医,热中参与公共事务,因陪伴当时的副总统吕秀莲出访中南美洲,而被民间昵称为“御医”;陈水扁主政时期,一度被总统提名为监察委员,后在立法院审查时遭否决。扁政府执政后期,陈耀昌参与施明德所领导的“红衫军倒扁”运动,担任副总指挥,可谓是同时活跃于台湾医界与政界的本土派人物,《傀儡花》原著小说,更是野心勃勃。陈耀昌欲以“罗妹号事件”突显台湾原住民曾经独立成国、与美国交涉停火,隐隐标举出一条台湾并不完全隶属于“中国”政权,而有其自主性的台湾史观。 然而,即便如此,《斯卡罗》打从一开始上映,便深陷“历史战争”中。制作团队原本欲以小说原名《傀儡花》作为电视剧的名称,却因“傀儡”二字含义负面,遭到原住民团体抗议,只好以故事中原住民部落联盟的名称“斯卡罗”上阵。剧集播出后,首集创下高收视率,观众对于其考据、服装与场景还原的用心,多给予肯定,但随着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戏份展开,另一场史观战争,又开始在网路延烧。 在原著与电视剧中,李仙得是促成“南岬之盟”的重要角色,形象偏向正面。对此,前国民党文传会主委、作家杨渡批评,原著《傀儡花》将李仙得刻画成英雄般的人物,但此人其实是“卖台第一人”,“我还不知道公视是怎么拍的,但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简直是对被屠杀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对被出卖的台湾人尊严的践踏。” 1872年12月12日,李仙得正式辞去美国领事职位,为日本外交部工作,并且成为天皇远征台湾计划的顾问。杨渡指出,李仙得有上次的经验,知道清廷政权尚不具备主权意识,因此为日本政府出谋划策,设计让清廷官员承认他们对台湾的东部与南部蕃地没有管辖权。计划成功后,日本立即准备向“无主番界”出兵。杨渡直指,由此看来,李仙得根本就是“殖民帝国的引路人”。 炮火所及,也有不少人替剧组缓颊。现任故宫院长吴密察根据长期的研究,指李仙得就是“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者”,从不同事件解读会得到不同形象,吴密察说,应该读者阅读第一手史料,自己解读李仙得,才是正确之道。 然而,毫无疑问地,杨渡、吴密察两人的发言,无论两人本意如何,放在台湾今日的国际政治局势中,其所引起的波澜,绝不可能仅仅只是纯粹的史学切磋交流而已。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党公职,杨渡对近年来的民进党政府从施政到史观经常全面批判,对于将“美国人李仙得”过度美化,必定十分敏感。 说到底,台湾人究竟应该“亲美”或“亲中”更多一些,这场战争,已经由两年一次的选举,延伸到影剧之中。一部“历史剧”,对日本政府 / 美国政府 / 中华民国政府甚或个别历史人物的臧否。影剧制作单位可谓是抱着炸弹走钢索,想要全身而退,几乎可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回顾《傀儡花》开播初期,陈耀昌多次在受访时说,他创作的初衷,是想要写一部台湾的“大河剧”。此处所指大河剧,当是指日本NHK电视台自1963年起开播的历史剧,多以日本战国时代故事为主,其次则是幕末故事,广受老一辈台湾观众所喜爱,尤其是经历过日本殖民时期的中老年男性。 然而,陈耀昌的“大河剧之梦”,并非诞生在60年代的日本,而是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便注定了两者的诞生、拍摄与风评过程将大不相同。60年代的日本,刚自战后的创伤中复甦,并无与任何“敌国”“争夺历史”的需求,且当时没有互联网,即便有少数观众对剧中史实不满,也无法像现在一样,即时形成舆论、改变制作单位的决定。当年的NHK在日本民间的威信,亦远远高于今日的台湾公视。 即便如此,在2015年的大河剧《花燃》播出时,因收视率低迷,也有舆论提出“大河废止论”,当今的大河剧因为起用过多偶像派演员、“故事虚构部分太多”,应该予以停拍。可见,即便是在台湾人心目中声望崇隆的NHK大河剧,在当今也难逃被观众挑剔、陷入史观战争的困境。 然而,与2022年的《茶金》所点燃的“四万元换一元”论战相比,《斯卡罗》的李仙得争议,堪称小菜一碟。 《茶金》以台湾“首部海陆腔(台湾客家话的其中一支)客语”电视剧之名,宣传甫一释出,便引起各方讨论。以台湾真实的茶商家族“新竹北埔姜家”为原型,叙述姜家如何在1950年代的政治与商场变化中,靠着茶叶创造地方经济奇迹。跟《斯卡罗》一样,是讨喜、“本土”味十足十的题材,却同在意想不到的历史关卡上栽了跟头。 这次的争议,发生在剧中还原当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施“四万换一块”的新台币政策时。此一政策在历史上真有其事,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由行政院授权委托台湾银行发行“台币”,但由于1948年上海市爆发金融危机,国民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台湾也开始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现象。政府为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实施币制改革,以“四万圆(旧币)换一圆(新币)”之比例,改换发流通新式货币。此前发行之台币称为“旧台币”,改革后发行之货币即称之为新台币、或仅简称为台币。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听见台湾人用“新台币”称呼自己的货币,缘由在此。 剧中,饰演行政院副院长的演员表示,“我中华民国坚决反对”,美方专家却强烈建议,若要改善台湾经济发展,就必须推行这由“美方所建议”的货币制度。事实上,当年政策究竟由谁所推动,史家并无定论,然而由于美国专家对当时的政府施政高度干预,若有强烈建议,说起来,也不算是太离谱的揣测。 由于后续剧情开展,主角家族因此一货币政策强烈受害,因此这“苛政”责任究竟属于美方或中华民国政府,成了网路论战的焦点。许多立场强烈偏向台独的粉丝专页,直指这是“辱美”,甚至发动拒看,引起严重论战。在群情汹涌下,《茶金》剧组被迫出面解释道歉,指“未能清楚正确交代政策始末,确有不足,深感抱歉,将于节目播出时以文字说明作为补充”。 与《斯卡罗》的争议相类,这些由电视剧引发的争议,乍看之下是“亲美”或“辱美”的问题,实则是隐藏在美国背后的“反中”或“亲中”议题。同样的张力,也发生在近年努力制作本土电视剧的南韩。《斯卡罗》、《茶金》先后引起台湾社会议论同时,韩国作品《朝鲜驱魔师》、《雪降花》亦先后掀起网友抗议,甚至向青瓦台(总统府)陈情要求停播。 《雪降花》,以1987年的首尔为背景,触及一部分的南韩民主运动史,被认为替过去的“安全企划部”洗白。历经民主化运动后,南韩社会早已认定当年的安全企划部诬陷民主运动参与者为“北韩间谍”,是黑记录满满的情治单位,但剧中的安全企划部组长却显得忠诚、真心替国家肃清匪谍,有美化威权统治之嫌,甚至有其他细节被认定为“丑化民主运动”,不但引发群众向总统府陈情,甚至动用法律程序,向法院递交“停播”申请,最后遭到南韩法院驳回。 而《朝鲜驱魔师》,则是直接被批评过度“亲中”,剧情虽设定为架空的丧尸剧,却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出场,当中太宗招待外来宾客时,餐桌上出现了月饼、皮蛋等中国食物,并非韩国料理,宫中的服饰、音乐也相当近似中国传统宫廷风格,被指为不是韩国传统文化。 而在观众反弹后,电视台解释“该地区靠近当时的明朝,推测可能会有一些明朝饮食”,反而进一步触及中韩之间的敏感神经,最后遭到腰斩停播,甚至下架。由于近年来中国“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被韩国民众认为是趁机扩张边界、意图将韩国文化纳为中国东北边疆文化的一部分,电视台的说法,让《朝鲜驱魔师》黯然下架。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视与电影的普及,大众娱乐亦成为战后和平工程与全球化的一环,不过,在新冷战战云密布的此刻,这块相对去政治、“娱乐至死”的文化乐园,是否还可以持续?台湾、韩国两地对自身本土与民主历史的追索,引发观众想收看历史剧本的欲望,吸引着投资人与剧组往历史深处寻找好故事,却也埋藏着无数的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地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会不断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