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是中国知名的脱口秀演员,在2020年的脱口秀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她因为在表演中讽刺男性的段子(其中最出名的是:“他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而爆红出圈,却也引来巨大争议。以男性为主的负面评论指责其“煽动性别对立”,并屡次发动对她的抵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0月14日,京东邀请杨笠参与“双十一”营销活动,一些网民呼吁以投诉客服、退出会员、注销账号的方式表示抵制。4天后,京东为此道歉,并承诺“后续没有和相关演员的合作计划”,这一举动又激怒了女性网民,舆论里出现不少嘲讽发起抵制的男性、批评京东的声音。男女网民就此展开了互呛甚至骂战。 这不是杨笠第一次因为“煽动性别对立”的罪名而遭抵制。2021年3月,英特尔曾连夜下架杨笠宣传的笔记本电脑广告;同年10月,杨笠出镜的短片因出现奔驰标志而引发争议,她的工作室不得不回应与奔驰“无商业合作”; 2022年1月,杨笠受邀作为嘉宾出镜舍得酒业冠名的电视节目,后者否认和她有商业关系...... 京东的致歉声明虽未点名杨笠,但其承诺内容不但意味着本次合作中止,也代表未来再无合作可能。双十一营销接近尾声,京东忙着配合微博管理员辟谣“京东金融出现挤兑”的传言,却并未因惹恼女性网民而有所反应。有评论认为,这说明在商业价值和舆情走向的两方面,女性还是更可以被得罪的一方。 如今,简中互联网上的性别议题似乎一再变成骂战。在试图取消某个不受欢迎的女性时,厌女者得以尽情释放恶意,他们不仅采用咒骂、侮辱性P图等手段,还利用平台对“不和谐”舆论的审查、商业公司对争议的敏感,积极地与官方打压女权的意识形态抱团,在一次次的仇恨攻击里占据上风。 泛女权主义者们也一再地应战,在“性别对立”的战争中扔下己方的火药:造出嘲讽、贬低男性的新词,反复声明女人“上桌”和赚钱的重要性。主动站到男权话语的对立面,把泼过来的脏水再泼回去。 也有一些貌似“理智”的声音,没有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女性,而是去质疑 “性别对立”的议程设置,认为是一些为了博取流量和名利的“网红大V”,故意挑选和放大两性相处中的一些矛盾,甚至渲染一些“极端个案”,去煽动异性之间的仇恨。这也是官方在对待性别议题时的一贯态度,由于其维稳的性质,也常被批评为“和稀泥”。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让更多女性的困境在公共领域里被进一步看见和承认,泛女权主义者们拒绝被扣上制造“性别对立”的罪名,也拒绝让复杂的性别、女权议题被简单粗暴的“性别对立”所绑架。于是,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性别事件时,反女权和泛女权阵营就“是不是性别对立”的议程设置也已争论颇多。但是基于目前舆论场上的现实——一再上演的骂战来看,笔者认为,继续这个争论没有什么建设性,更应该看到为什么关于性别的话语被严重标签化,以至于难以开启更深入的讨论。 对性别矛盾的敏感,的确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女性觉醒。这种觉醒其实和流行文化对性别话题的吸纳不无关系。近年来,当局虽然严厉打击民间女权运动,女性的崛起却势不可挡,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的巨大提升。各类国产综艺和影视都敏锐地嗅到女性话题的热度,并积极地顺势而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给了女演员翻红的机会,《脱口秀大会》让不同女性有机会讲自己作为女性的生命故事,挑战男性的话语权,《再见爱人》中的夫妻名场面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两性关系的反思,而国产剧如《玫瑰的故事》和《半熟男女》等也都在现代女性、两性关系上反复做文章。 围绕这些娱乐节目的话题热度,也是由一次次的争议所维持的。观众看到姐姐们努力“乘风破浪”,就会吐槽“摆烂”和“内斗”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冒犯”这件事上被长久压抑的女性会主动学习和传播脱口秀女演员骂男人的“梗”;而离婚节目里“又菜又爹又不自知”的男嘉宾,也会让人替女嘉宾感到不值;电视剧因“原配打小三”的情节被骂后也改变了思路,转而讲述“独立女性VS凤凰男”的故事。 与此同时,很多“蹭热点“的自媒体们也聚焦于此,将明星、名人的私生活代入“男的不行,女的厉害”的叙事思路反复书写。自媒体账号萝严肃可能是在这个领域最成功的内容创作者,她的文章话题大多数集中在娱乐圈的两性关系上,《有五个微信号的老公、在女人堆里忽然觉醒的老婆》、《塌房才知道他有多烂,但富婆为何总是要提携男人》、《丑男塌房最新剧情,伪造官媒文章》,光是看题目就让女性读者有一种十分解气的感觉。文章中,男性的“坏”和女性的“好”总是形成鲜明对比,讨伐出轨男性、胜赞“独美”女性的文章篇篇都能获得十万加的流量。除了以批评男人为女性提供情绪出口以外,作者也时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一些女权意识,主要是鼓励女性自立自强、更多地为自己考虑。 当性别话题成为了流行文化取之不竭的富矿,抱着乐观的心态,当然可以说,连八卦和娱乐都在关注性别,难道不值得高兴吗?或者,借着八卦和娱乐抓人眼球的效应,女权意识也能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当前中文世界只有流行文化还能如此高频地谈论性别,这本来就是适应审查的结果。“性别对立”成为一个仅能存在也必须存在的“女权”类话题,好让本质上死气沉沉的公共空间显得热闹。 但是,流行文化在带来关注、促进下沉的同时,也加速了性别问题的标签化。例如“普信男”就是一个曾经不存在,但是被脱口秀段子成功建构起来的标签。它的爆火,当然是因为它说出了很多女性心里的感受,迎合了群体的情绪,但它也助推了一种带有污名的刻板印象。而“捞女”、“绿茶”等很多针对女性的污名化标签更是由来已久。 性别议题本质是社会议题,是关于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政策等如何挤压了女性的权益,如今它却被局限在两性之间,且通常落点于男女在关系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这当然值得关注,但远远不是全部。因为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很多是社会的不平等政策、文化所造成的——例如,当男性和女性没有相当的产假,企业就会在招聘上倾向于拒绝女性,从而造成女性的求职和晋升困难。由此导致的经济不平等,又可能导致家庭中男女双方权力的不平等。 当性别议题被完全地去政治化,人们对其的想象力和能动性也被限制在了两性关系上,难以形成更有公共性的社会议题,更难以指向对政策、制度和权力的问责。一次次的网络“热战”本质上是冷的,因为总是一再陷入僵局,难以企及真正的改变,许多人已对此感到消耗和徒劳。 在讨伐京东的舆论中,有一种思路是通过对比刘强东和杨笠的个人言行来证明“男的不行,女的行”,这令人匪夷所思。刘强东在2015年纵容派对上的客人性侵女性,而他本人在2018年涉嫌性侵晚宴志愿者,这些行为挑战的是法律和道德底线。而杨笠作为女性脱口秀演员,唯一的“罪名”只是调侃男性。 曾经,女权主义者抵制刘强东、推进 #Metoo 运动的努力遭遇的是“境外势力”的抹黑,这和如今杨笠被指责煽动“性别对立”、危害社会稳定反映出了同一种困境:女权主义者推动议题会被打压,而反女权者却可以不断产出厌女的大帽子,不断把试图出头的女性打成公敌。将刘强东和杨笠的“个人黑历史”相提并论,是对议题的失焦,也是掉入陷阱。 性别不平等是每个社会都不可能回避的现象,权力也无法根绝关于性别的讨论。但必须看到性别问题以何种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尤其在一个审查无处不在的环境中。即使是去政治化的讨论,一旦发展成“舆情”,也可能被举报、删帖。 自媒体账号萝严肃也曾经历过“炸号”,现在的简介为“一块严肃的扯淡自留地”。在官方看来,八卦和娱乐从来都是自带道德污点所以必须被监管的。试图严肃,也只能囿于两性关系,无法进一步“开民智”。骂男人可以,但骂体制可能有朝一日连八卦都无法再谈——这才是最严肃问题。 回到杨笠,她和她背后的脱口秀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亦是如此。一个在中国红极一时且不断引发“性别对立”争议的场域,即使女演员在变多,女性视角的段子也在丰富,但其实少有人公开表示支持女权,或为女性权益发声(少有的有如此身份认同的演员,如颜怡颜悦,选择的是不容易触发审查的“女性主义者”称呼),更别说要身体力行地为女权做点什么了。实际上,在杨笠选择为海澜之家和京东代言时,也有对她的质疑称,为什么一个被视作女权偶像的人要为男性品牌,甚至是为一个背着性侵官司的老板的企业代言? 可以理解演员有出于“留得青山在”的现实考量,或耽于对公众“女权出柜”的职场压力。但审查始终像是一把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这个行业有多少女性“上桌”,有多少女演员“吃饱”,不能谈论政治,反而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审查和整顿的脱口秀,除了提供一些短暂的情绪出口外,是无法承载公众对改善这个性别不公的环境的诉求的。 开民智从来都和谈政治密不可分,而性别议题可以是女性了解、参与政治的切入点。但在简中语境中,上有审查压力、下有八卦娱乐抢占话语权和流量,有识之士大多失去了设置议程的能力,眼睁睁看着舆论陷在“性别对立”的漩涡里打转。诚然,如果审查毫不松动,继续去质问“如何突围”,难免显得力不从心,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对这样的限制保持警觉,并且不丢失我们对性别议题的想象力。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