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实施《港区国安法》,以探讨香港时政为主的电影和纪录片,能够在香港上映的机会少之又少。而涉及讨论本土主义、香港独立、以至港人身份认同等题材,更成为不少电影製作人不敢触碰的一道红线。然而红线虽在,仍有不少製片人和导演愿意冒险关注各种敏感议题,当中有部分聚焦于“香港本土主义”题材的电影,近年得以在海外上映。 《香港本色》(Black Bauhinia)是一套以香港本土派人士梁天琦和黄台仰为主轴的纪录片,时序从2015年的“反水货运动”开始,以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及后续国安法实施作结,当中贯穿了2016年旺角冲突、立法会选举、立法会议员DQ风波、以及梁天琦受审入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记录香港本土主义在过去几年间的起起跌跌,以及港人身份认同的转变。 这套电影在2021年韩国“自由国际电影节”(Liberty International Movie Festival)中夺得“最佳摄影奖”。然而,由于政治因素,有关电影未能在香港正式上映,但在英国、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电影节上均有放映。 学术研究的局限,用纪录片把情感记载下来 《香港本色》导演马宝康(Malte Philipp Kaeding)是一名德国政治学者,目前居于英国,并在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担任国际政治学高级讲师。2007年的時候,他曾经到香港攻读博士,并在2010年取得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的范畴包括台湾和香港人的身份议题。 人们大概难以想像,大学的政治学者与电影导演这两个身份会有所交集。前者习惯以逻辑严谨的学术文章述事,后者则以贴地的镜头画面“讲故事”;前者注重理论,后者则更注重情感,务求观众对事件感同身受。马宝康笑言,自己一直对拍摄纪录片有兴趣,在大学本科期间曾经到香港交流,当时他受到王家卫等香港电影的影响,最后决定选修电影比较科目。然而,科目难度超出他预期,最后觉得“写论文比拍电影容易”,故放弃了电影相关的科目。 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其后对于香港本土主义的研究,会令他再次重返电影范畴。 “在看待本土主义时,你需要更加深入去了解本土主义者的情感,”马宝康强调,“当我在研究香港本土主义的期间,大概是在2015到2017年,遇到很多很有热情、想去争取香港民主和独立的人,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份的本土派支持者都是由情感驱动(motivated by emotion)。他们对香港的未来和中港关系有很多与过往不同的看法,那个时候的人对本土派的态度相当两极。撇除情感,人们很难会理解为何有人会甘愿赌上自己的前途,去追求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政治理想。” 正因为要透过文字去表达情感过于困难,令原本认为写政治论文更为容易的马宝康,最终还是选择以拍摄电影的方式去取代学术论文,向大众呈现香港本土主义的起起跌跌,以及当中包含的各种情感。 而提到情感,《香港本色》应该是现时唯一一套纪录片,有详细记录梁天琦谈及他决定留在香港、就暴动罪接受审讯的原因,片中的梁天琦哽咽地提到,在旺角冲突后,对因冲突而入狱的朋友感到伤心,他个人也对香港本土主义的未来感到迷惘。马宝康提到,有关的访谈其实是他的拍摄团队的主意,当时拍摄团队希望可以藉着梁天琦的自白,令香港和海外观众能更深入了解黄台仰及梁天琦两人在被控暴动罪后,作出“一个流亡,一个入狱”这个决定的原因,以及背后的个人情感因素。而《香港本色》亦在片末播出黄台仰流亡德国之后的自白,以及写给梁天琦的书信,希望藉此探讨香港本土主义的未来以及离散海外港人的身份认同。 “香港本土主义”从低潮期到成为另一股政治主流 “当然在现在看来,《香港本色》无疑会让人觉得这套电影是在歌颂或美化香港的本土主义。”然而,马宝康却认为不应该用现在政治主流的目光去看待当时的本土主义。“2017年正值本土主义的一个低潮,甚至可以算是香港本土主义最弱的时侯。” 经过2016年的旺角冲突之后,两个本土派核心人物、“本土民主前线”的发言人梁天琦及黄台仰被控暴动罪。北京和建制阵营谴责本土派支持者煽动暴力和鼓吹港独,而本土派的部分主张、较为激进的抗议方式,亦引起不少传统泛民政党反感。在2016年年底,香港本土派政党“青年新政”的新晋立法会议员游蕙祯及梁颂恒更因为宣誓风波被取消议员资格,本土主义从此踏入了马宝康口中所指的“最弱时候”,社会上亦有不少声音批评本土主义自私、带有种族主义。 “在研究本土主义的时候,我发现超过九成的学术文章对本土主义都持有非常负面的意见。那时候,人们经常批评香港本土主义的支持者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又认为示威者的行径疯狂,其中包括各种针对中国内地游客的行为,很多人当时甚至将香港的本土主义与西方眼中的右翼画上等号,并将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反移民行动与之比较。” 然而,马宝康并不认为两者之间有任何可比性,香港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及制度上的不对等,而本土主义者希望捍卫香港的生活方式和独特性,故不应和种族主义混为一谈。 《香港本色》的片头以“光復香港,时代革命”口号作为序幕,这句口号在2016年首次出现,最初由“本土民主前线”的梁天琦在参选立法会新界东地方选区补选时所提出。在2019年,随着反修例运动不断升级,该句口号亦在大大小小的示威场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香港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以来影响最广的政治口号之一。除了这句口号之外,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的,还有已经成为香港另一股政治主流的本土主义。 马宝康认为,香港的本土主义从光復行动开始,逐步走入了公众视野,透过“反水货客”及抗议内地游客对香港带来滋扰等贴地的社会议题,强调香港本土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并逐渐转变成为抵抗中国政府加诸香港身上的威权管治。马宝康表示,他由2017年起开始拍摄《香港本色》,希望透过访问不同政治光谱的人,呈现当时仍未成为主流的香港本土主义中的不同面貌。 “香港本土主义并非完美,当中亦有其黑暗的一面。我认为香港本土主义中一些种族主义的元素并不可取.......例如针对中国内地游客的行为未能取得作用,而事实上那个时候活跃在香港的本土派政治人物中,包括梁天琦、罗冠聪(编注:罗冠聪曾表示香港众志不会以本土派自居)在内,有不少都是在中国大陆出生,本土派内部亦不同政治光谱的人物,他们对本土的含意亦有不同的理解。” 德国社会对香港事务的关注 近年在众多欧洲国家之中,除了英国作为香港前宗主国外,德国算是其中一个对香港事务比较关注的欧洲国家。 “过去一段时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相当密切,德国内部都有很多关于香港和中国的讨论.....除了有关德国应如何看待与中国的关系外,威权主义下的中国亦有试图就香港议题向德国方面施压。”除了经贸上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外,马宝康认为,令德国人关心香港事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德国人在昔日东西德统一的过程中,亦曾经亲身经历过身份认同的转变,以至于德国媒体在今时今日对香港和台湾人的身份认知问题上,都有较多的报道。 马宝康又提到,他虽然出生于德国,然而因为战争的原因,父母昔日成长的东德地区现在已经成为了波兰领土,国家的历史以及家庭成长背景,令他自身对政治与身份认同的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继《香港本色》上映之后,马宝康目前正在筹备製作另一条有关香港本土主义的短片,并已经开始在《香港本色》电影的官方网站上,上载问卷作资料蒐集。他期望,问卷调查结果除了可用作製作短片外,亦能够帮助不同的学术机构,就香港本土主义议题作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