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内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又是一套华裔题材作品,其制作班底实力雄厚,由台裔美籍作家、编剧游朝凯(Charles Yu)担任影集的制作人及编剧,由《雷神奇侠3:诸神黄昏》(Thor: Ragnarok)、《阳光兔仔兵》(Jojo Rabbit)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塔伊加·维迪提(Taika Waititi) 担任执行监制及执导首集。而主演中有两位在华语圈极受追捧的脱口秀艺人欧阳万成 (Jimmy O. Yang)和钱信伊 (Ronny Chieng)。欧阳万成之前曾参演过美剧《矽谷群英》(Silicon Valley)、亚裔题材电影《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s),这是他首次担当电视剧主角。女主角则是曾在内娱选秀圈活跃过一段时间后返美发展的汪可盈(Chloe Bennet),不少观众仍对她有印象。 《内景唐人街》的剧本改编自游朝凯荣获2020年美国出版界最高荣誉 “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的同名小说。电视剧保留了原著的故事背景和主线,延续了原著叙事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但增加了新的角色,由汪可盈扮演的女警探拉娜.李(Lana Lee)和由吴育刚 (Chris Pang)饰演的哥哥。十集剧情融合了喜剧、罪案、科幻和悬疑元素,一口气看下来,能感受到游朝凯深厚的编剧功力,故事的前半部兼有独特的幽默感和讽刺性,后半部则以奇幻怪诞为主,令观众不由自主跟随故事情节一同“烧脑”解谜。 目前,《内景唐人街》的反馈较为两极。对于热衷评赏华裔题材的大陆影迷来说,有不少人认为《内》没有摆脱华裔在银幕上的的陈旧形象,仍是“熊猫快餐”,因此给予了低分。目前此剧在豆瓣上得到了7.4分的评价。有鉴于横扫奥斯卡的《妈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又译《瞬息全宇宙》)也只在豆瓣上得到7.6的评分,7.4分似乎也算是不错的表现了。 在香港和台湾,两地观众因主创和演职人员分别是台裔和港裔(欧阳万成出生于香港),“沾亲带故”下而对此剧充满了天然的好感,暂时是“有赞无弹”。而在海外,《内景唐人街》得到了87%的烂番茄指数,这在Disney+推出的作品中只能算尚可。要知道播出一季就被砍的《西游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分数是94%,《幕府将军》(Shōgun)则是99%。但具体的受欢迎程度还需平台收视率来决定。 唐人街里“戏中戏” 讲述华裔男子的(不)平凡生活 由欧阳万成饰演威利斯.吴(Willis Wu)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华裔男子。在首集中,威利斯以“卢瑟”(loser)的形象出场,他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的中餐馆“金宫餐馆”做侍应,他最好的朋友是餐馆的同事,由钱信伊饰演的肥仔.蔡(Fatty Choi);除此之外,他的社交圈几近为零。威利斯的哥哥乔纳森(Jonathan)在几年前失踪,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随之陷入冰点。 这样不起眼的华裔男子威利斯在内心深处却不甘做一个配角,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主角,成为功夫明星。某一天,威利斯无意间目击了一起罪案,他与女警探拉娜.李(Lana Lee)合作,重启了哥哥失踪的旧案,并由此卷入唐人街的犯罪网络。看到这,当观众以为又是一出毫无新意的“小人物变功夫明星”的华裔故事时,剧情却引来重大转折:原来威利斯身处的唐人街是一个华人的“楚门的世界”,他并不是生活在现实里的平凡华裔男,而是存在于一出名为《黑与白》的罪案剧中的NPC角色,是那些我们在美剧中看得再多也不会记住的华裔“跑龙套”。 游朝凯在撰写《内景唐人街》的小说时曾提到“边缘感”,认为这是他这一世代华裔美国人的共有经验。他将小说主角威利斯设定为一出剧中的NPC角色,来投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正因华裔角色在美剧中多数是没有台词的,是配角、群演、背景板和“配色”。《内景唐人街》的剧情设定从一开始就恰如一个譬喻。 所谓的“内景”,事实上指的是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搭建的布景,属于厂内景。而唐人街,如同《内》原著小说开篇引述华裔作家徐灵凤(Bonnie Tsui)的话,“电影中若需要异国风景的场景——唐人街可以是特定的地区,也可代表世界各地的华埠”。对于不少西方观众来说,唐人街就是对“美籍华裔”这一身份的指代和其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因此,威利斯在《黑与白》中的挣扎从一开始就是多重和多元的,不但代表角色本身,更影射着华裔族群的处境,实打实的“一鱼两吃”。 唐人街版《楚门的世界》 在荒诞中解构华裔身份困境 在后半季,通过个人的努力,威利斯脱胎换骨,已经不再是唐人街中餐馆的普通亚裔男子/卢瑟,或是“令人失望的儿子”、“功夫明星”、“技术人员”,但还未能摆脱华裔的刻板印象,而是走向了另一极端,摇身一变为头脑聪明的华裔精英。从“跑龙套”跃升为警探后,主角光环下的威利斯终于发现自己身处的世界极不真实,自我意识的增强令他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深陷在《黑与白》的世界中,搞不清所处的世界是现实,还是虚构剧本的一部分。为了逃离,他需要利用现有的游戏规则反转结局。观众们于是也跟随威利斯一同在虚构和真实中“弹出弹入”,对抗剧情的走向。这完全就是唐人街版本的《楚门的世界》和《脱稿玩家》(Free Guy),再加上《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 有意思的是,《内景唐人街》有太多桥段和细节来嘲笑和颠覆外界熟悉的美剧公式,特别像是长寿罪案剧《法律与秩序》、《CSI犯罪现场》。从《黑与白》风格鲜明的主题曲,到主角人选(由健壮帅气的黑人男性搭档美丽的白人女性——必须是金发),处处都暴露出陈词滥调。而整个唐人街的设定就是为罪案剧破案提供场所,在唐人街生活的人,通通都是脸谱化的路人甲,充当受害者和罪犯的跑龙套。通过威利斯来观察这个虚构的世界,观众在归谬下更能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美剧公式,有不少荒唐和不合理之处。 例如,威利斯的哥哥在与警探搭档时只被称呼为“功夫小子”(kungfu guy),而不是他的真名;威利斯跳出了“唐人街”这个场景后,却无法进入警局,需要由一个“扫地僧”般的保洁员来告诉他“你不属于这里(警局)”;《黑与白》的主角搭档以及警局的其他人在一开始看不到威利斯,更不与威利斯对话;而当威利斯取代之前的印度小哥成为新任技术人员后,警探们丝毫没有察觉换了人,竟也称呼他为“tech guy”。这个印度小哥在被威利斯抢了饭碗后,转而做起电子维修的小生意,完全走不出印巴族裔在美剧中的刻板印象,让人哭笑不得。 笔者个人最喜欢的桥段是肥仔在中餐厅赶客,对来吃饭的西人百般羞辱,却反而成为了顾客推崇的“mean waiter”。口耳相传后,中餐馆一位难求。西人顾客在金宫餐馆前大排长龙,只是为了“找骂”,听听肥仔骂自己是“充满种族优越感的白人”——除了苦笑,只有苦笑。 “筒子楼”的历史真味和华裔移民被隐藏的人生故事 将对华裔刻板印象甚至歧视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场景化、具象化了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族群差异与身份困境,充满幽默与自我解构元素的剧情,使得整体故事既具深度又兼具讽刺意味。 而编剧并不满足于用这种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来探讨亚裔身分认同和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角色,游朝凯和《内》的主创人员更粗鲁和不加修饰地将原本被西方主流影视剧折叠的唐人街,慢慢摊开在观众面前。 在前三集的主要场景中,威利斯和家人所居住的是唐人街的“筒子楼”。在这人口密集度极高的建筑中,住着许多华裔移民家庭,他们往往是几代人挤在极小的公寓房中,与同层的华人家庭共用厕所和厨房。由于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难以在唐人街以外的地方购买和租到房屋,加上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多选择这样的群聚方式。例如在1890年,旧金山就禁止华人(无论是否为美国公民)在旧金山工作和居住,仅允许华人在“划定之特区”活动,由此开创出法定强制居住区。 这种既有特色又有历史渊源的建筑物如今仍然在部分华人聚集的社区存在。电视剧中还原“筒子楼”的现实,是一段心酸却写实的历史见证。通过“筒子楼”内住户们的故事,观众能一窥华裔移民的生存状态:房地产经纪、中餐馆老板和伙计、做清洁的、打零工的⋯⋯这的确是初代华裔移民的众生相。而随着这些情节被铺展开来,唐人街内蕴藏的脉络和细节逐渐展现。观众们都看过唐人街的牌坊,却鲜少有美剧深入华裔社区,拍出他们居住的空间。 中餐、功夫和神怪 亚裔题材作品走不出这“老三篇”? 在《内景唐人街》之前,Disney+推出了由杨谨伦(Gene Luen Yang)同名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改编的《西游ABC》。这出剧集由游朝凯的弟弟、金牌制作人游朝敏(Kelvin Yu)主创,游朝凯曾提过自己也参与了《西游ABC》的制作。《西游ABC》卡司堪称《妈的多重宇宙》“同学会”,囊括了杨紫琼、关继威、许玮伦和吴汉章在内的“祖孙三代”。而杨紫琼摘得奥斯卡影后当天,《西游ABC》释出预告片,可谓是将影迷的期待值拉高拉满。不过,在处理华裔美国人身份困境和针对华裔的歧视的问题上,《西游ABC》将原著图像小说的直白、怪诞和尖锐隐入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框架后,转而突出了无害和肥皂的美式校园青春片主轴,混合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神怪、武打,对于日益挑剔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大乱炖”显然不够吸引力。 同样不能免俗的还有网飞今年推出的《孙家兄弟》(The Brothers Sun)。这出又由杨紫琼领衔的剧集切入点还是华裔“老三篇”(中餐、功夫和神怪),故事讲述台湾黑帮家族的纠葛,全片充斥着港式古惑仔和日本黑帮电影风格的暴力美学,动作戏场面足、设计紧凑,该有的华裔元素也都用到位了。但有关华裔身份的讨论最主要是集中在家族代际矛盾上,情节设计也有些“洋中餐”的嫌疑。两出剧集在播出后皆有好评,但观看率不高,因而双双被砍,证明光凭梦幻卡司并不能托住华裔题材。 老实说,《西游ABC》对于非华裔观众来说情节太过艰涩难啃,过于小众;而《孙家兄弟》对于华裔观众来说,只是被西化的“罐头剧”。如何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日新月异的国际潮流之间找到平衡,并进行深刻独到的自我表达,实属不易。在过去五年中,越来越多以华裔美国人为主角和主创的影视剧作品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华裔主题开始成长为好莱坞产业的新元素,来打破以往影视作品以白人为主的自我强化循环。然而,赢得突破的华裔演职员在创作过程中,仍然会自我设限,难以跳出充满刻板印象的华裔故事俗套。为了赢得资本的青睐和主流观众的喜爱,剧本往往摆脱不了强势的“西方视角”,亦喜欢从西方社会熟悉的中华文化和功夫上切入,不断落入窠臼,因此总被豆瓣网友苛刻地斥为“魔改”、“不中不西”、“熊猫快餐”的原因。 应讲的不止是个体的觉醒,还有和系统的对抗 回到《内景唐人街》,这部剧集在风格上其实很接近《妈的多重宇宙》,都非常“meta”,充满着对多元宇宙的新奇想像,这也是游朝凯最擅长的奇幻风格。与秀莲不同的是,威利斯不是一个被动觉醒的英雄,他从一开始就有着主动意识。正因为威利斯渴望突破既定的角色定位与刻板印象,他才去反抗,去挑战《黑与白》的限制,从而突破了虚幻和真实的隔阂。这种主动性的可贵之处在于,华裔角色不再是被动的,沈缅于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困境中,而是要积极打破社群的隔离,冲出舒适圈,带来改变。 游朝凯和欧阳万成在塑造威利斯这个角色的时候都主动避免陷入“陈词滥调”,而是用颠覆性的方式超越和复杂化角色的内核。游曾说过,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讲一个家庭的故事,但不需要有超级富豪、武打等特定元素,也能打动美国观众。从这一角度来说,《内》达到了游朝凯的期许,它是一个建基在中华文化和武打上的电视剧,但它并没有被局限于此,而是对此做出了反思和反抗。 和《妈的》一样,《内景唐人街》亦企图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宇宙观。然而,《内》的世界观从一开始就从华裔种族困境出发,它无法像《妈的》一样,祭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结尾就形同收工了。 剧集结尾,欧阳万成在屋顶宣言的那场戏突显了威利斯个人身份的觉醒,对家族和社群的反思,以及对这个“黑与白”世界掌控者的反抗,但与原著小说里法庭辩论的章节做比较,就逊色和做作一些。尽管他的演技是极其到位的,但能让全员卡司站在他身后,注视他讲完这么长的独白,只能说是“主角光环”加持。 在原著小说中,游朝凯借“师兄”这个角色在法庭上讲出了一宗“亚裔失踪案”:第一批华人在1815年登陆美国,而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两百多年的华人,至今无法被认为是“美国人”。美国社会犹如“黑与白”的剧集,在种族议题上,长期被白人与黑人间的互动所主导,而华裔永远是在二者之间、二者之外的尴尬存在。谁又会把一张华裔的脸认作为“天生美国人”?因此,曾在美国历史上遭受过迫害的黑人可以被“拨乱反正”,成为“黑与白”中的“万年主角”,但同样曾遭遇种族歧视的华人却只能被局限在“唐人街”的设定中。“唐人街”仿佛是一个方便的牢笼,如小说中所写,将所有“比黑人低一等却和也低一等的黑人有所差别”的华人圈了起来。这些“两百年来始终是外国人”的华裔美国人在“黑与白”的美国社会消失了、被失踪了,替代他们的是“平凡华裔男一”和“平凡华裔男二”。而华人们似乎也安于这种设定,只要不至于走投无路,那就甘心做“模范少数族裔”,犹如一个“乖一点”的安静的、没有台词的角色,一个努力、讨喜的“跑龙套”——在这一怪诞的体系中,华裔美国人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这一场酣畅淋漓的法庭辩论,将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困境一语道破:“体系一直排斥他,他却想一直融入体系”。可惜,这种“想做一个美国人却不得”的困境以及对体系的尖锐抨击却没有在欧阳万成的戏份中表现出来。虽然在这段尴尬的“屋顶独白”后,编剧为观众在结尾加上了一个颇具“meta”风格的结局——让威利斯和拉娜纵身一跃,跳下屋顶。观众发现逃脱“黑与白”的世界必须以“死亡”为代价,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威利斯“死后”则发现了游荡在诸多世界(剧组)间的兄长,然后又降落在了另一出剧里,在法庭剧的办公室剧情里和拉娜重聚,这一意外反转算是勉强补到分。但问题是,走出了身份困境,又将去向哪里?这出戏若只探讨个人身份的突破,却不直面“体系之恶”,其深刻程度可能还不如欧阳万成几年前写的自传《How to American》,他在这本书里写出了作为一个移民试图融入一个陌生国家的心路历程,为了不被视为异类,为了显得更“美国化”反而去刻意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这折射出很多移民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 除此之外,书中有关台湾“二二八事件”的部分也被删除了,剧集中对威利斯父亲“师傅”的刻画也不如原著入味。书中有一段描写老父亲唱歌的片段:“你看他走向麦克风,开始乱唱《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他唱到‘西维吉尼亚州,高山似我妈妈’(West Virginia, mountain mama)时,你会忍不住跟着唱。等他唱完,你才领略到,为什么台海小岛来的七十七岁老人,在国外住了三分之二辈子,能把归心似箭的曲调诠释得如此通透。”这是原著里相当动人的一段。 毕竟,文字有着影视作品未能达到的深邃和细腻。对于读过原著又去看剧的人来说,能察觉到主创人员为娱乐性而作出的牺牲,作为一部志在突破的华裔题材作品来说,的确无法苛求面面具到。 回到前文提到的华裔题材影视作品面临的困境上,老实说,要突破实属不易。如何在诚实面对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同时,显示出这一族群的“不可替代”性,以撼动“体系之钝”?有时候,真的为这些主创人员捏一把汗。拍的太“亚洲味”,又嫌小众和“快餐”,拍的太主流、接受度太高,却可能会被主流接管。比如之前爆红的《怒呛人生》(“BEEF”),在第一季如此受欢迎的前提下,第二季顺势而上却换掉了前一季大部分的亚裔演员,改由白人演员出演,完全丢掉了首季展现亚裔移民生活点滴的风情。这个时候只能一声叹息,只希望像《内景唐人街》这样的作品(哪怕有瑕)越来越多才好。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