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号晚上,身处在中国境外地区的豆瓣用户都收到来至官方的信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即将取消通过非中国大陆手机号接收验证码登录豆瓣的功能,如你现在未设置登录密码,需尽快设置,否则后期可能会影响帐号登录。 另外,为确保帐号安全和网络信息服务的正常使用,后续请尽快使用中国大陆地区手机号绑定豆瓣帐号,否则将影响帐号部分功能的使用。”豆瓣官方声称,新规定针对海外用户受影响,对中国境内用户却不受影响。豆瓣用户只要完成实名制认证后,所有发布动态、回覆、标记书影音功能都一切正常运作。 一个月后,即5月27日,所有没有按照豆瓣规定登记的用户,不但不能够公开发布,转发其他人的发布,连私信,非公开的标记,甚至在朋友的贴文上赞好都无法进行,帐号各种功能被限制,形同作废。 变相的炸号,言论的限制 “豆瓣这样做即是变相“炸号”(网络流行语,一般指账号被突然封禁),只能查阅,不能记书,电影,连私信豆邮也不可,一个完全无法与人交流的帐号,那我留下来为了什么?”使用豆瓣十年以上,身处于韩国的豆瓣网友日曜日说,他早已准备有这样的一天。 豆瓣所指的海外帐户,包括有香港,台湾,以及在海外的中国人。在豆瓣里的海外帐户收到官方信息后,分成两派处理这一情况,寻找留下来的方法。其一,是找一张中国电话卡。但在中国,申请和购买电话卡都需要实名登记,而且豆瓣官方在新政策实行前,早已经要求用户必需绑上电话号码。 另一种让帐号可如常运作的方法,是跟随官方指示,在镜头前展示个人身份证明。它们要求用户要上传一张拿着证件的半身照,以此证明是帐号本人。这种照片在中国是证明自己身份的方法:有时当人身处海外时,需要向中国的派出所提交文件,当局往往要求除了一份手写的证明书和签名之外,也需要同样样式的照片来证明真伪。但如何保障用户的个人私隐安全?平台和官方一直没有一个说法。对于抗拒将个人资料交出的用户而言,这是不可取的选择。日曜日自言没有选择认证的原因,“是无法相信(豆瓣会)保障用家的个人资料。” 而且,他表示:“豆瓣非常方便查找资料,但网站对书籍电影审查,个人发言审查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豆瓣的影音书条目正在逐一消失。韩国电影《逆权司机》,俄罗斯电影《亲爱的同志》,香港有关14年与19年社会运动的纪录片《忧郁之岛》等,在建立的条目后不久都被删除。一些时代久远的作品,例如纪录片《大同》《少年小赵》等,也于近年被悄然清理,用户无从寻找自己留下的影评和标记。豆瓣的用户也很快找到一些应对方法,他们会选择在同名或相近名字的电影条目留下评论,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表达出最大的言论自由。 “发现实名制发生后,很多一直关注的海外帐号都没有出声了。而且能怎么保障言论?一发文章都先受审查,我有时发一段电影评论文,也先要做一次自我审查。但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些字眼是被禁止的。”成长于中国,在海外生活一段长时间的Landy说,他还想回中国,不知道说过的话,对之后会有什么影响。他选择了留下来,因为对豆瓣这个地方有依赖,也想不到有哪个平台可以像豆瓣找到那么多有同样喜好的朋友。 作为长期用户,笔者的留言、发布动态至上年开始起已受到限制。每一个发贴、回覆都先要经过审查,审查理由可能并非因为发布个别字眼,或敏感图片。事实上,往往发布任何一则信息,都需要经过半小时甚至一天才可公开,而这不只是针对笔者个人,不少海外用户发布任何内容都受到同样对待,大大影响用户使用的体验。就算在别人的贴文下回覆,只提及“好”字都先被封锁,如何触犯条例,审查的理由又是什么,更是没有相关指引。 有的用户选择留下来,另一些人则默默离开,选择“移民”到拥有同样功能的平台,如在海外影迷圈,作标记、查阅电影资料和发布评论的Letterboxd。笔者接触的台湾用家,全部都选择放弃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台湾影评人Alfredo是其中一位。他最初选择使用豆瓣,是因为豆瓣是华文世界少数建立完整电影资料库的平台,“其实是很希望台湾这边能有类似豆瓣的社群,但一直没有出现。” 因为一直觉得“那边是大陆的地盘”,所以也没有认真经营。豆瓣对他来说的主要功能,是拿来追踪影评观点用。而他没有选择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本来参与度也不高。但他也觉得有所失去:“以前记一部片时,会顺便看一下别人怎么写,但现在比较少这样做,有点切断和对岸观点的联系。” 还是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吗? “不玩豆瓣,像少了一个中文世界的精神寄托。”身处在法国的饭师傅同样玩了十多年豆瓣,她选择留下来。“在我的关注的(豆瓣)朋友群里,消失的都是在海外生活的朋友。海外用户是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就算关注香港、台湾的新闻平台也好,也不及由个人出发的观点。” 豆瓣的平台风格设置,被认为一直安于停留在网络2.0时代。豆瓣并没有加强广告投入,比起其他社交平台,商业味较少,在平台上发表言论在媒体上也具指标性。而近几年来,豆瓣亦从“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近年有更多明星八卦、时事热点、亚文化动向等话题出现,更造就“凡尔赛”、“小镇做题家”、“糊弄学”等网络流行用语。 豆瓣曾经是中国网络平台上,相对较自由和能发表不同声音的地方, 由女权议题,到近年me too运动,再到上海封城期间用户发布个人经历,豆瓣平台上的用户对推动社会议题的参与相对进取,该平台扮演重要的发布平台。虽然发布的消息会在一天内消失,豆瓣早年采取自我审查模式,相比微博和微信,并没有采取过度严格审查,除非贴文达到一定的浏览量,因而造就一定的凝聚力,才会采取行动。在me too运动在中国风行期间,当有用户在豆瓣上作出被“性侵”控诉或者有相关案件爆发,在可能被删除之前,往往帖文会在短时期间内获上千的留言,用户也会积极转发。 在2019年香港运动期间,豆瓣上更是出现大量资讯。不时有帐号转发香港的消息,网友会反转现场照片,或截下香港媒体的图片,以外语发表来延长贴文留存的时间。而彼时豆瓣的审查已经日益严苛。在中国互联网公共讨论空间急遽坍缩的当下,豆瓣出现了愈加繁重的审查与自我审查,近半年有多个大户被直接封锁,豆瓣更开设官方帐号“豆嬷嬷”,会每两星期发布被封帐号和小组名单,有时候,在没有明确理由情况下,部分超过一万人关注的帐号突然被注销。 “简体中文世界已经太小了…… 应该打开,包容、容纳更多的声音和语言。”饭师傅说。 中国网络言论的缩影 中国的网络实名制早于2012年推行,至2016年以法律形式明确网络实名制。官方声称,该做法是为了网络使用者更加理性发言,同时要为自身所发表的言行负责。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共产党最重视的“维护国家安全”。但早有评论指出,实行网络实名制,同时损害网络使用者及网络言论自由。实名制要求网民提供真实身分资料,用户因此不敢在网络随意发表自己看法,难免在每次发言时作自我审查,阻碍了网络使用者表达及思想自由,损害了应有的言论及资讯权,令资讯流通受到限制。 除了是网络实名制,中国官方近年同时以各种名目来管理网络上的言论。例如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的“清朗行动”、加强治理“饭圈乱象”、针对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行动,官方说法表示,是为了建设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过去豆瓣有一套由他们自己公司自行运作的审查机制。据媒体统计,2021年豆瓣被约谈超过20次,累计被官方罚超过900万元人民币,更将豆瓣最著名,有近70万组员的鹅组关闭。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今年3月进驻豆瓣后有连串动作,豆瓣应用程式一度遭下架,关闭豆瓣私密小组,公开小组被封杀,对用户发布言论审查。6月的公开数据显示,豆瓣关闭、禁言帐号超过200个,阶段性关闭帐号达13522个以上。 随着豆瓣上最大的组群“豆瓣鹅组”首先成为封杀对象,紧随其后的包括争取女性权益的小组,饭圈讨论小组等都不可回避封杀命运。当中有些小组将基地转移到海外平台,但会同样挂上豆瓣之名。 事实上,近一年出现针对多个平台网络整顿并不仅仅包括豆瓣。微博,以及新兴的小红书等十八个中国网络社交网络平台收到整改令,微博、微信、抖音曾强制显示使用者IP属地显示,中国网络言论环境教人人心惶惶。 中国网络空间的环境收窄是令人担心的。“由于违反社区指导原则,该用户已被暂时禁言”的情况在豆瓣成为常态,而网络实名制一方面限制了政治言论表达,实际也对帐号的限制显现易见,但另一方面却未让诽谤跟贴数量大幅度减少,反而大大降低了论坛参与者人数和参与度。 在5月27日和6月2日,豆瓣在新近发表的《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就强调,“根据《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的统一部署要求,及豆瓣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的公告》,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豆瓣正在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 台湾评论人杨照曾在他的著作《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里的一篇文章中,借用乳酪发酵过程,指出社会和政治环境多元的重要性。“多元而混乱的环境,保证了每一种细菌、每一个元素都在拥挤的自然情况下被中和缓解了,多元不只带来多层次的口感,多层次口感也同时取消了单一因素的破坏力。” “小小的乳酪,其实就牵涉到一个社会如何看待“安全”议题。我们要的“安全”,是一个无菌、单纯的环境;还是多元、拥挤、牵制的环境呢?”在豆瓣这个小小的乳酪中,海外网民感受到的,是中国言论环境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