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中国民航总局宣布,进一步下调冬春季国际客货运航班数量,从原本仅有的644班,进一步下调至408班,仅及疫情前的2.2%。这一措施打破了外界有意见认为“中国可能借北京冬奥,逐步放松疫情管制”的幻想,意味着严苛的“清零”措施将维持至少半年以上。
“外紧”不代表“内松”。10月底,内地边境城市云南瑞丽因“连续封城半年”而挤上内地社交媒体热搜:1岁婴儿半年内经历73次核酸检测;失去生计的当地人高唱国歌跳楼;边境地区住户如同清朝海景被迫迁离,家园被划为“边境隔离带”不准任何人士进入。事件闹到当地前副市长戴荣里“违反政治纪律”,公开发文“救救这个英雄的城市”⋯⋯
就在瑞丽封城呼救的同时,近日内地各城市疫情又此起彼伏的爆发。冬奥会开幕在即,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疫情却日渐蔓延,至今接近一个月。“清零”猛药两年来从最初的武汉套用到全国多地,乃至一关之隔的香港,这种防疫思路会否有效,带来什么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
“清零”渐失民意
过去,中国单一城市的“封城”惨状往往很难激发全国其他地区居民的同理心,主流民意仍支持“清零”原则,从速扑灭疫情。这种心态,全因此前中国的疫情爆发大多限于特定城市或地区:如去年6-7月北京新发地群聚,年初石家庄、吉林疫情,再到6月的广州疫情。尽管限制居民出入及全民核酸(普筛)可能引发当地民众不便,但普遍不会影响其他地区居民,后者只需要在出行时避开“中高风险地区”即可。
但今年8月爆发自南京机场的群聚案,却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由于当时南京机场并未按要求为员工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疫情被发现时已扩散到邻近的扬州和湖南张家界两个“副中心”,全国接近三分之一省份出现“中风险地区”,不少游客和商务人士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取消行程,甚至就地隔离。
8月疫情彻底“报废”了业界期待的暑期旅游高峰,也拖垮了内地消费市场。当月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史上首次相对7月下跌,餐饮、旅游、电子乃至服装消费,都比尚未走出疫情的2020年还低了5-15%不等,服务业市场已一片哀嚎。
但如果当时的“防疫伤害”还未被多数人感知,10月的“旅行团群聚”案则进一步击穿了国人的心理预期。
10月17日开始,内地各省陆续发现同内蒙古边境地区额济纳旗旅游团相关的新冠病例,且大多集中在疫情防控水平较低的西北和东北地区,病例涉及19个省份。同早前几波疫情“迅速清零”不同,今次疫情延续至今接近一个月,内地每日本土新增个案数仍维持在50宗以上。
疫情扩散情况“严峻”,各地却要配合清零目标,自然只能在封城措施上“层层加码”,引致公众哗然。首先是黑龙江黑河市,一刀切将所有户籍人口的“健康码”全部转黄,令已离开家乡大半年、在外地读书工作的游子忽然寸步难行,甚至被封门隔离。江西省铅山县则在晚高峰时段,忽然发布通告,称为疫情防控,“境内红绿灯一律调整为红灯”,结果一日内连出多起交通事故,打工仔只能步行数公里回家。
另一边厢,国内旅行困难度开始比肩出境,国务院最早坚持的“绿码通行全国”早已沦为空口白话。“首善之都”北京在本轮疫情中率先发难,发明了“时空重合”概念,只要和确证者曾在“同一时空”,即使当事人是正黄旗的北京户籍、未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核酸检测阴性、注射两剂疫苗,一律不准回家。
如果说北京市政府还有些公关觉悟,不肯公布何谓“同一时空”,成都当局则索性捅破窗户纸,明确表示:曾和确诊者使用同一手机基站,共处800米半径范围内便算作“时空伴随者”。如此一来,“5G基站传播新冠肺炎”的说法也算有了政府背书。
中国内地朋友已习惯这样的生活:购买机票或火车票后,先通过不同信息平台,了解“目的地入境要求”:是否有健康码便能通行,是否需要额外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时限是多少小时。查询过程中,还要留意措施“公布”时间;最后一步,还要打开社交平台“小红书”,确认有和自己条件类似的网民、旅客成功抵埠,才算“做好research”。之后还要时刻留意新闻,毕竟你的旅行目的地、你的所在地、你14天内去过的地方,只要出现一单个案,策划已久的旅行都要宣布泡汤。
广东话中有句俗语,叫“针不扎不知肉痛”,这边厢是防疫措施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求学、找工作或旅行计划;那边厢则是新闻中,海外医疗挤兑、死伤狼藉的画面越来越少,各国政府宣布开放边境、解除社交距离限制的新闻愈来愈多。一推一拉,原本在舆论场上绝对垄断的“清零至上”论,也正失去拥趸⋯⋯
武汉,瑞丽到香港:殊途同归的“代价”
仅管民意有所变化,但当局坚持“清零”心意似乎已决,并陆续加强相关言论管控。11月8日,港大讲座教授、曾发现SARS病毒中间宿主为果子狸的知名传染病学家管轶,在凤凰卫视的专访里呼吁内地“不应再执着于普验核酸,而要普验抗体”,以借此了解全民对新冠的免疫情况。他又在访问中直言“新冠病毒已完全适应人类,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坚持严防死守必定会付出极大经济成本”。
而在这之前数月,内地虽明面上坚持“清零”防控,但仍允许专家学者自由发表意见。既有前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人类和病毒,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批评“与病毒共存”属投降主义;也有现任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财新》访问时提出,疫苗注射率明年初达到85%时,便可考虑打开边境,两派人发言均无受报导限制。但在凤凰卫视首次播放管轶影片后次日,相关片段已被“全网删除”,新闻转载也一同被禁。
当局吃了秤砣铁了心,想要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疫情,自然会有人成为“代价”。
武汉
内地去年1月疫情爆发初期,武汉被下令封城时,“英雄的城市”一词曾频频见诸报端。这样的宣传,虽说能淡化早前武汉和湖北省政府疏忽瞒报疫情的责任,营造“众志成城 抗击新冠”的气势,但也可能反映了北京眼中“封城”的性质:并非为了保护武汉,而是要牺牲武汉。
同后来爆发疫情的意大利、台湾等地作法不同,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在封城期间,即使面对极为严峻的“医疗挤兑”问题,政府都未容许当地病人转送至医疗资源充沛的邻省或京沪等地,而是坚持就地兴建“方舱医院”或“火神山”这样的野战急救医院,并派各省医疗队支援。这样的策略虽为周边省份留足了万一疫情爆发的“缓冲带”,但最终也造成全国98%死亡患者来自湖北,当地死亡率是全国5倍的惨剧。
瑞丽
如果说武汉的牺牲是需要艰难迈过的门槛,瑞丽的遭遇则更像是一场凌迟。瑞丽地处云南边陲,是中缅边境线上最大的口岸城市,过往商贸繁盛,人流如织。但今年3月瑞丽当地出现缅甸输入Delta毒株疫情后,全市便经历“武汉式”封城长达一个月。到7月,当地又出现本地疫情后,市政府因担心追究责任,索性常态化实行“严管措施”:关闭一切办公和贸易场所,停工停课。
当地经济缺乏造血能力,不离开便意味着失业饿死。而当地政府又设立离城配额,若要成功离开,需等待1-2个月之久;即使取得配额,也需要在当地经过4-5次核酸检验,并隔离14天后才能离境,去到云南省其他城市还有可能被要求“加监”,一家三口所需金额动辄高达1-2万人民币,对人均薪资仅3000元左右的当地人可谓“不可承受之重”。即使事件成为全国舆论焦点后,地方和中央卫生部门提出的“人道主义方案”,仍是在边境划定隔离区,驱逐边民,到安置点居住。至于当地核心的边贸产业,则仍无法复业。
香港
与此同时,北京也借新冠疫情,实质剥夺了香港出入境政策自主权。作为和新加坡类似的外向型经济体,港府过去二十多年一直透过广泛的免签证入境计划,便利外国人访港,又以“机场第三条跑道”为核心,投入大量资本进入航空基建。以局长邱腾华为代表的香港商经局,亦迫切想恢复国际旅行,从去年开始便着手同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德国等港人常到访国家建立“旅游气泡”;但以上努力都在上月,因政府“需优先同内地通关”的决定戛然而止。
这样的决定令在港外商颇为遗憾。外商们从今年3月起已开始游说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要求政府效仿全球其他金融和区域国际企业总部聚集地放宽检疫措施,以利商贸流动。但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收紧措施:检疫14天延长至21天;取消接种疫苗者验抗体后可减少检疫期的政策;取消国际企业高管建议豁免;将英、美、法等疫苗注射率高,且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列入“高风险清单”⋯⋯
总总一切,令外商将“总部搬离香港”的威胁化作行动。香港政府统计处11月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在港设立区域总部的美国企业有254家,想比上年同期的282家下降一成;日资企业数量也同比跌7%,下探至210家,出走潮已显现。特区政府一直以“海外通关”和“同内地通关”具根本矛盾为由,称前者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若两者真有等价关系,特区政府又根本无法解释,为何香港对海外封关已达1年多的情况下,仍无法和内地自由往来。
事实上,内地同香港通关和同海外通关更像是两个独立事件。前者需要获得内地,尤其是广东省“恩准”;后者名义上属香港“内政”,但若此时开放边境,香港必然同新加坡一样出现大量轻症病例,令广东及内地的“清零”增添难度。因此过去一年香港即使牺牲本地居民和商界旅行自由,即使无法争取同内地互通,也要放弃自身利益,帮北京“看好南大门”,其性质不过是“温和版的瑞丽”。
特区政府近来放风称,明年6月香港不仅会和内地实现全面通关,也可能适当放宽海外人士入境要求。这样的说法无异于宣告:和内地彻底通关并非港府争取而来,而是内地计划在明年主动调整防疫方针,同“病毒共存”靠拢。这样的说法也直接打脸港府“封海外关”是为开“内地关”的逻辑。
只不过到时候,全面对外开放的喜讯足以令压抑已久的港人疯狂抢订去日本乡下的机票,和广东乡下的车票。至于一年多来的“语言伪术”,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想去追究。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