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台中商场气爆事件中遭非议的澳门人,以及两岸三地的“互不相认” 2025 年 2 月中旬,台中新光三越百货发生严重气爆意外,导致 4 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现场一片狼藉,震碎一地玻璃石屎。现场逃生者拍摄的画面,当时一片粉尘大雾,尤如战区。事件中确认有一个澳门七人家庭受害,当时2 死 5 伤(事发一个月后,其中一位澳门女童也不治离世)。事件是台湾自己的大事,也涉及了澳门。由于澳门伤者中有退休及现职警员,部份台湾网民在社交网络(以 Thread 及 Facebook 为主)的焦点,开始转移到“是否有澳门‘特警’渗透台湾?”的兔子洞。 有些人质问台湾海关,为什么会容许他们进入台湾,危害国安。不过根据台湾现时的政策,合资格的港、澳居民享有比较方便的旅游入台途径,例如申请一次使用的“入台证”,这些澳门死伤者自然是游客身份。在部份言论里面,台湾人“防范”澳门人的意识并没有问题,因为澳门、香港也“完全回归”,“换了血”,“变成跟中国一样”,都是对台湾不利的存在,认为他们很可能是“中共同路人”。 当几方人马七嘴八舌、情绪高涨的时候,自然会互相说出不体面和不准确的话。于是一场台中发生的气爆惨剧,在网上变成了台湾、澳门、香港甚至中国内地人都参与其中的意见对立浪潮。一般印象中比较“低调”的澳门人,不少都在网上主动发声。他们有些在搞清事实,谈道理,或者反驳,认为政治对立不应该无限上纲到无关的死伤者,不能把他们当稻草人乱打。 有些人则反驳一些台湾网民对澳门的错误印象,例如澳门虽然受中国强烈影响,但还是“一国两制”,是一个特区,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有些人谈到,澳门也有公民社会,也有追求自由的人,有人默默关注甚至支持香港、台湾的社会运动。澳门人并不是表面看来那么“只有一种想法”。 甚至最基本的知识:六十多万人口的澳门,传统来说也是讲广东话、 写繁体字,这种认知,其实也必须向外科普。不只“澳门”, “香港”对不少台湾人来说,都是陌生多于熟悉的存在。在Thread 兴起之后,两地的年轻网民突然开始大量用文字交流,才发现对方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例如一些台湾年轻人会以为香港跟中国一样写简体字、讲普通话。就拿“正体中文”这个概念来说,你有时会发现他们误以为正体中文只有台湾在用,但其实在香港、澳门、广大的英美澳加移民社区中,同样是传承着这种文字。我相信对上年纪的台湾人来说,这是常识,但你又不能当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情。 当然不是强求各地年轻人天生就会知道那种脉络,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都是气氛和平地,自己去补充“当地实况”。因为对外人来说,对一个远方异地的民情不熟悉,本来是十分正常。例如说我们有一定年纪的香港人,对于解严、自由化之后的台湾社会,其实也所知不多,我们不少人还是用着“写繁体字的那个中国”的刻板印象去认识它,很多台湾人也会取笑我们,道理是一样。当本体、自我发展到某程度,人的悲欢开始变得不相通,文化开始不相认,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语的另一个面貌。 但也能看到台湾的年轻一代,在越来越本土化的时代过程中,已开始与脉络中的其他成员在文化上“互不相认”。例如国民党戒严时期的中华民国,跟香港就是大致“相认”的。例如香港的“右派”媒体和文化人,是亲近和承认中华民国为“正统”,一些报章是使用民国纪年的。香港很多“中国地区同乡会”,其实也是经历过“亲国”转变成“亲共”的历史,即这些组织盘古初开时,承认的政权是中华民国。虽然中华民国退到台澎金马,但在“全球华人”历史中还是留下很多痕迹。 这“大中华”的局面在之后渐渐退色,不同的地方都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本土认同。台湾更是在李登辉带领下完成了解严、直选,以及之后的政党轮替。在近代的两岸三地,台湾突围而出,本土政党变成本土政权,然后顺理成章,就会开始建立新的文化。“中华意识”松动之后,台湾与其他身份的不同步就会慢慢显现,而这种不方便、误解,大概正是当年的台湾“国士”所设定的方向。 当然现在还有新的演算法推波助澜,令我们在网络上互相看到。台湾的内部政治,自然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在“大陆威胁”的压力之下,台湾陷入长期焦虑,对外部威胁极为敏感。虽然民进党赖清德胜选总统,但朝小野大,国民党和民众党掌握不少议会席次,令他们陷入删预算、互相罢免立委的混乱和攻防。现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够引起森林大火。 强调“抗中保台”的“台湾民族主义”,本来是为了自我防卫而生,但法国大革命也一样,没有事情是没有代价。你必须“区分敌我”,亦自然会有怪错良民的可能,但对于身在现场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是必要的手段。在这一次事件,其实也没有谁说服谁这一回事,在争吵中,澳门人甚至香港人,不少都只是抓紧了机会,向其他人介绍了一次“家乡实况”。这只能是提供更多资讯,聊尽心意,但我们却改变不了台湾本土的政治,无法改变那种人心紧绷的局面。“安全阴影”无法解决,两岸关系的压力,化成内政的压力,永远如影随形,一般人民又只能干着急,最后可能化成台湾一些网民对外人的敌意,包括港澳人士。 其实在澳门之前,部份台湾网民也会排斥港人,视港人为可疑的中国人,政治上的准竞争者,而港人又会闹他们,解释香港不是这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大小议题上,口角式的“台港大战”一早此起彼落。虽然我们也会不断表示,香港还是有很多特别的东西、思想、人才犹存,可以经受起时间和时势的考验,但一些台湾人也会在这新形势下——自然的——防备你,这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一方面我并不会完全怪他们。有谁不想活在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国? 作为香港长大的人,读着澳门人的留言和“自我抗辩”,也感到一种奇异的对照感。一些留言会令人感叹,澳门人确认和追寻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可能比香港人还惨,是难兄难弟。香港虽然面对困难,面对十三亿人大中国,有时会感到自己十分渺小,但起码在英治以来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价值观神话和社会人际网络。即使被天打雷劈,也是剩下一个规模和老本。我们去寻找自己是谁,资源、遗产也是相对多的。 一般台湾人虽然未必十分理解香港市面和社会,但还是能够说得出很多明星、电影、文化,大概有个想像,但澳门可能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未知世界。当地媒体《大象媒体》一篇文章,收录了该事件中不少澳门网友的发言,其中一位澳门人对自己的身份给出了深刻的观察:“我们就是模糊不清的澳门人”。 他们觉得,其实澳门长期被消化在“港澳”概念中,但“港澳”就主要是指香港。在台湾 / 中华民国的脉络下,也是将这两种人归类为一个类别,但澳门人的确有自己的一个身份和心路历程,不同于香港。香港接受英国殖民统治,在 70 年代经济起飞之后,自信心达到高峰。当时的人开始阶级上流、脱贫、发展事业、生儿育女,这过程也建构了最初版本的香港人身份认同。 这个身份认同后来当然不断受到挑战和转变,但香港人多数是很确认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我们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发现世上只有一个香港,我们在香港养成的习惯、想法和需求,并不通行于世。我们最后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性而发愁,因为这代表我们要接通“祖国”或者“欧美”会有门槛,但衣带渐宽终不悔,可为其乐,可为其哀,但我们都确定香港有某些独特性,分歧只是怎样保养它。 但在气爆事件的舆论里面,澳门死伤者网上“受辱”,激起了澳门人不常见的集体发声,为了捍卫“澳门人”这身份,但同时有些人也会表示,这身份不总是经常那么强,也面对澳门的中国化、各种历史上的“殖民创伤”、民主派政治力量的边缘化等等客观因素打击。他们跟中国内地有别,所以是特区。澳门在“港澳”的概念之中,但香港人自然无法有效代表他们。澳门留下了很多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建筑,做了旅游景点,但那里又有些人会告诉我们,其实洗刷掉了很多,以前要来得原汁原味很多。 虽然有很多台湾朋友对澳门一无所知,但其实我们也是难兄难弟。对一般香港人,澳门就是赌场、政府经常派钱、葡国式建筑、黑帮传奇等等,但当然真正的澳门,一定比这些更多。我们都很在乎自己的身份,并且在乎“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看到这身份受冤屈,也会想要捍卫它。澳门人也是一样。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