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边欣赏边反“洗脑”,西方科幻也要“辩证”看?

你大概会以为,这些作品的粉丝对自由、平等、反极权会更接受。但到网上仔细一看,他们不但没有被“洗脑”,反而更加亲极权、亲右翼。
撰文 | 徐觅菲
10/23/2020
本文共1984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如果你是哈利波特的中文粉丝,那你大概读过2012年出现的13万字的分析文《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作者是这样解读的:“霍格沃茨评判学生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征服者/统治者。”比如说,马尔福的金发代表他是日耳曼人,哈利的黑发代表是罗马人,都是“统治阶级”。赫敏的棕发象征她是普通英国人,所以她不配嫁给哈利。

 

看过哈利波特的人都知道,故事反对等级,反对族群区隔,呼吁平等。但这不妨碍该文成为流传度最广的中文哈利波特分析文之一。很多哈迷认为,这帮他们认识了哈利波特真正的样子。

 

2019年纽约玩具展上展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玩偶。(图:AP)
2019年纽约玩具展上展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玩偶。(图:AP)

这是近20年中国广义Sci-Fi(科幻、奇幻)迷的一个侧面。哈利波特、魔戒、星战、冰火、漫威/DC这些流行大IP,基本包围了这代中国观众的成长。故事通常都有正义、自由主义一方,对抗代表极权、恐怖的邪恶力量。

 

你大概会以为,这些作品的粉丝对自由、平等、反极权会更接受;或者按官方说法,更容易“被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洗脑”。但到网上仔细一看,他们不但没有被“洗脑”,反而更加亲极权、亲右翼。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图:jkrowling.com)

在影视八卦讨论区,有大量对哈利波特和罗琳的批判:“白左”,“政治正确”。新版星战系列被老粉大骂“实在是看够了为了政治正确让一个黑人和亚裔在星战里的篇幅大于主角”;“看来《星战9》要拍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亚裔难民和做过变性手术还吸毒的女性黑人谈恋爱了。”

 

少数族裔和女性选角似乎最让中国粉丝生气。《神秘博士》去年宣布主角换成女性后,曾在中国博士迷圈引起大撕X。有人宣布:“什么博士变回男人再看。”而如果女演员不够漂亮,粉丝们就会认为是因为政治正确。《惊奇队长》选角公布时,“豆瓣鹅组”一片骂:“丑”、“大妈”,甚至起了个外号“嫩牛五方”。要是有人据理力争,网友只回一句“不是只有丑女才有资格谈女权”,因而还被顶到最赞。

电影《惊奇队长》、电视剧《神秘博士》海报。(网络图片)
​​​​​

 

如果不漂亮(肤白、眼大)的女演员还是亚裔,那糟糕了,这显然是好莱坞的恶毒伎俩,美国故意丑化中国人。流行Sci-Fi作品中的女亚裔,除了《花木兰》刘亦菲之外,几乎都难逃辱华命运。新星战系列中的Rose,尚未上映的《上气》奥卡菲娜,都引发大量不满:“讨厌白人的自以为是,反正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人应该长这样。” “把一个又丑形态又差的捧这么高,我才不信资本没有故意膈应中国人的意思呢。”

亚裔女演员奥卡菲娜因为外貌在B站上被大量网友刷屏谩骂。(网络图片)

 

中国观众这种保守倾向是哪来的?

不能不承认,保守主义、自认“理性”的倾向,首先是西方Sci-Fi文化本身的产物。哪怕是殿堂级的科幻作家和作品,都曾因为对发展、宏大叙事的高度崇拜,对专制、军国主义的鼓吹而被批评。近年,右翼团体“小狗党”等活跃在科幻小说评奖界,试图通过投票来使符合自己倾向的作品拿奖。

 

女权主义者认为,西方Sci-Fi技术宅们这么敏感,可能因为这是他们想象中的“最后阵地”:“女权之声”在评论中写过,“许多白人男性技术宅都觉得自己没什么权力,觉得自己容易被误解,被否认或是被这个社会放逐,因为他们不符合这个社会对他们性别角色的定义(极度阳刚的男子气概)。而让女性和有色人种这种边缘性群体进入极客文化的想法,确实会让他们很不安,因为对他们来说,极客文化可能是他们拥有的全部。”

 

Sci-Fi流行IP的中国受众并不限于直男。当技术宅、科幻、极客文化被引入中国时,这些同步舶来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显然影响着更广泛的不同背景的粉丝。这种价值观再与高度的国家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敌我文化思维结合,似乎形成了一种新型国家主义,重塑广大网友对原来故事本身的理解。

这看似分裂,却又无比自然的‘批判’与‘独立思考’方式其实正是我们政治课上学到的 —— 要用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知乎作者在褒奖漫威电影之后,不忘强调一段要警惕西方渗透:“美国通过其好莱坞大片所宣扬的军事霸权、个人英雄主义、性开放、金钱诱惑、暴力手段等内容对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青少年……在美国励志成长电影的影响下大多追求自由化……这种思想变化的发生与美国自由化思想对中国渗透是分不开。”

 

豆瓣网友在对《降临》的评论中写道,作品将“中国是好战大国,美国是世界和平缔造者,是全世界救世主”的印象渗透到各国,引导舆论。

 

去年国庆期间,B站一部哈利波特粉丝向影片,屏幕出现霍格沃茨专列火车时,不少人人评论道“我们有高铁”。如果有人夸了英国,马上就被骂“精神外国人”。

 

影片最后,众人刷起了“祖国生日快乐”。

 

享受作品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屏蔽作品传达的价值观。这看似分裂,却又无比自然的“批判”与“独立思考”方式其实正是我们政治课上学到的 —— 要用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IP再大,《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解读的阶级斗争版才是精华。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