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开首,先讲讲笔者一些亲身经历。
数年前,笔者在新加坡读博士班时,和一位“90后”的新加坡同学用英文聊天,我跟她说:我最近在修读新加坡华人史,她说:“其实,我不会叫自己做Singaporean Chinese, I am Singaporean”。这句说话,对我来说,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我们这些来自“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即中港澳台四个社会)的人,对华人认同及特质特别执着,即使是抗拒,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也就特别关注新加坡华人的中华文化承传。但新加坡华人,尤其是新一代,未必人人都很注重这点,新加坡人就是新加坡人,华人不华人,已不是自己最在意的事。不过,到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她突然在我的Facebook上,以简体中文留言(注:新加坡的华文教育采用简体字),十分质疑香港抗争者的激烈行动,立场可视为“浅蓝”。
新加坡华人都是“蓝丝”?
“回到新加坡,发现差不多人人都是蓝丝”,这是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一次访问中说的。杨荣文2019年在香港工作,亲历反送中抗争,知道什么是“黄蓝对立”。“新加坡人的政治倾向,较接近中国大陆而非香港”,杨荣文这样说。
的而且确,2019年笔者大部份时间都在新加坡,当地华人,尤其是比较年长的,说起香港的抗争者,不少真的是“暴徒”前“暴徒”后(用华语讲出来),这不但因为他们在政治上保守,也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其实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例如有些人会说,“美国不想中国强大,所以搞乱香港,搞乱中国”之类的说话。的确,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21年中所做的民意调查,在17个发达社会中(包括日本、南韩及台湾),只有新加坡的人民对中国的观感,是正面(64%)远远多于负面(34%)。
好了,进入正题。今年8月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年一度的“国庆群众大会”华语直播演说中,清楚地说“新加坡的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它说得精彩”。李显龙说,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与“其他华人社会”不同,例如语言习惯、音乐等,而新加坡政府亦着力保育及发展新加坡华人文化,所以就在2017年成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一方面介绍“华族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亦“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
其实,东南亚华人应该要“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一直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南亚各地纷纷独立建国时,当地华人一直在面对的问题。而李显龙的“落地生根”论,要从全篇国庆演说的上文下理去看,不能孤立地去解读。在讲华人文化承传之前的部份,他讲的是“地缘政治挑战”,这亦是全篇演说进入正题后的首部份。
“外部的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和美国的分歧日渐加深”,李显龙一开首就这样说。然后他就解释政府为何在乌克兰战争中,跟随欧美国家立场,而不是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表明中立。李显龙强调,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不同信息,有亲中俄的,有亲西方的,新加坡人都不应照单全收,“我们必须防范不良外国势力的干预,不论它来自哪一方,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李续说,“大多数国人都支持政府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包括常用华文社交媒体的华社人士”,以上这句,究竟是陈述事实,还是正言若反,婉转地提醒新加坡华人,不要太受中文社交媒体的信息影响,就真是只有李显龙自己才知道了。
我们可以说,李的“落地生根”论,其实是要提醒本国华人,以至可能包括中国政府,新加坡虽然是华人佔公民人口多数(2020年就占75.9%,其馀人口为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但仍会在中俄美的斗争中,保持中立自主,亦呼吁国民不要因为“落叶归根”或“血浓于水”的观念而亲中,反对政府的中立方针。
从新加坡的建国看当地华人身份建构
近年,很多香港网民,都批评及取笑新加坡华人亲中拥共,甚至说这是他们故意为之,以令香港“死快啲”,消灭新加坡的头号竞争对手。正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要了解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其对新加坡地缘政治定位的影响,就必须先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特徵,以及其在冷战背景下的建国历程。
新加坡是世上唯一一个华人人口佔多数,而又受到国际、包括北京广泛承认的独立国家。可是,它在地理上,并不是中国的邻国。中、新两国隔着整个南中国海,由广州到新加坡的距离大概2,600公里,如果坐直航机去新加坡,最快也要三个半小时。这个远离中国的地方,之所以成为华人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英帝国。
英国殖民统治马来半岛后,需要大量人力开发当地天然资源,于是吸引了大量华人移居当地,寻找谋生以至发达机会。在二次大战前夕,新加坡岛上的人口,已经是华人占多数,超过75%。二战期间,日本佔领整个马来半岛,新加坡的沦陷日,比香港稍迟,当日为华人农历新年大年初一。
战后英帝国重返星马,协助当地自治,并最终走向独立。英国先将新加坡从马来半岛划出来,成为单独的殖民地,并逐步将它发展成为自治邦,所以1950年代,新加坡的立法议会,有越来越多普选议席,直到1959年,更由立法议会中的多数党,产生出自治政府,这就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其领袖就是众所周知的李光耀。
人民行动党,以至李光耀本人,之所以能够靠选举上台执政,就是因为得到广大受到华文教育的新加坡华人支持,当时的华文学校学生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中坚,而很多华校学生,包括南洋大学学生(大中华区以外唯一的华文大学,由星马华人众筹集资兴办),都有亲共倾向,所以当时美国政府,并不喜欢人民行动党的政权。
不过,由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政权,很快就洗脱亲共色彩。1961年,人民行动党分裂,党内左派退党,成立社会主义阵綫(社阵),以林清祥为领袖。当时的新加坡只是内部自治,主权仍属英国,英国的盘算,就是要令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否则就不让新加坡完全脱离英国。为使反共的马来政权愿意接纳新加坡,从而令英国人愿意放手,并确保人民行动党可以继续执政,李光耀政府就决定整肃新加坡岛内的亲共反对力量,所以就发生了1963年2月的“冷藏行动”,大批社阵成员及其他左翼人士被捕。数月后,新加坡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不够两年,星马就“和平分手”,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华人社会的亲中倾向是如何炼成的?
不过,李光耀政府在独立时即表明,新加坡不会成为“第三个中国”,更会严守中立,与世界各国做生意。新加坡独立后,虽然在法律上,华文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在实际上却越来越独尊英语,华文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受限制。到了1979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判华校体系死刑,以后所有中小学,除必修的各族“母语”外,全部改用全英语授课;1980年,南洋大学被强令关闭,併入新加坡国立大学。随着华校终结,以及新加坡社会越来越强制英语化,华校毕业生就生活得很辛苦,自然引发了很多不满,有些甚至视人民行动党政府为“二毛子”(洋人爪牙)。这种自身母语被打压的伤痛经历,再加上以往的反英殖记忆,刺激这群华人更加认同中华文化,进而更亲中国。
大中华区的人,很容易就了解“爱中华文化”不等如“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对于远离中土,未受过一日中国政权统治,只受过西方殖民(以及亲西方的本地人,如留学剑桥的李光耀)统治的海外华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将文化上的中华与政治上的中国区别开来。既然源自故国的文化可爱,故国不论受什麽政党统治,都是可爱的,尤其是未经历过的,更加可爱,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虽然新加坡教育已经实行全面英语化近40年,英语已经实际上成为了新加坡的国语,年轻以至中年的新加坡华人,多数都是英语比华语好得多。但新加坡仍有很强的华人文化传承,例如农历新年时,华人商舖还是会休息,各家各户仍会拜年,即使父母已经英语化,但祖父母仍然是讲华语,以至其他“中国方言”,包括福建话、潮洲话、广东话等,再加上新加坡人越来越长寿,老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华人传统文化传承,更不会在可见的将来断绝。
即使中青年一代已经英语化,但一日生活在新加坡,讲的是“新加坡式英语”,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亦不会完全西化,肤色更不可能改变,同时,新加坡公民的身份证上,都会写上其种族(Race),华人就会写上Chinese,所以华人身份认同,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
“血浓于水”之情,其实亦很自然,例如美国虽然与英国打过独立战争,但今日英美之间还是有一种“特殊关係”;在1982年的福克兰战争中,西班牙倾向支持同属西班牙语国家的阿根廷。新加坡华人远离中国,未受过中共一日统治,与中共无个人及家庭仇怨,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感,某程度上亦是人之常情。再者,每个人都不会只有单一的身分认同,认同自己是Chinese,与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本身并无矛盾,除非新加坡突然被迫成为中国一部份,或新加坡被中国军事攻击,但在现时,这些都只是天方夜谈。
新加坡华人社会这种亲中倾向,北京自然会充份利用。例如,不少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还是有亲人在中国的祖籍地,彼此仍维持着联繫,有人更会“回乡”探亲。年前,纽约时报中文版一篇题为〈“祖国”的召唤?新加坡警惕中国向华人施加影响力〉的文章就报导过,福建厦门市翔安区统战部长洪国平,对一群与该地有联繫的新加坡人说:“乡亲们随时都可以给我拨打电话”。202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名本地华人博士生,就被揭发在美国为中国做情报工作。
简而言之,不论人民行动党政府如何跟随西方路线,或如何严守中立,但由于地理及历史因素,民间的亲中倾向,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本来,新加坡这种特点,是新加坡这个“吃四方饭”的商业港口城邦一大优势——作为与中西沟通的桥樑。但随着中西关係日益恶化,这种特点,就会令新加坡在国际社会上的位置显得越来越尴尬,所以李显龙如此着紧,再三要求其华人国民要“落地生根”,建立新加坡独有的华人文化及认同,并以新加坡为最高效忠对象了。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