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搞不好,不但你们(港府官员)有责任,我们(中央政府)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了,如果在我们手里搞坏了,那我岂不成了民族罪人?”近几年,香港动荡之时,前总理朱镕基当年在港的一席话,成为了网络疯传的金句。 回归前后,总理曾是香港命运的决策者、大管家,作为香港直属上司的总理在香港事务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周恩来坚持“长期打算,充份利用”,掌控香港党员人事;回归命运一锤定音,赵紫阳回信学联稳民心;以至朱镕基、温家宝及任副总理的李克强,也会以情理兼备的“好老板”形象出现。 前总理李克强猝死上海,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港府竟事隔一天才出新闻稿。港媒有关李克强之死“点到即止”,论其港澳事务的功绩,可以说亦不多。回顾历任总理在香港的角色,总理作为中央与香港的桥梁,遇政治事件对民众的言论要不温不火,经济上要适时“送大礼”,李克强努力扮演着朱镕基、温家宝基调的继承者,可是在决策指向和人事命脉牢牢被“定于一尊”的年代,李克强早已经无力在香港再发挥总理的角色。香港跟总理的关系,止于李克强年代。随着他的离世,一系列直通中央的改组后的唯一答案就是香港不再姓国,香港姓党。 香港的“原总理”之死 被外媒形容为活在习近平的阴影下的李克强,突然猝死的消息震惊中外,偏偏在香港显得格外宁静。 前总理李克强于10月27日周五新华社公布死讯后,港媒一直等待香港政府发布的“悼念稿”,可是这位前“直属”上司离世后一天,港府仍未有发文。李家超翌日一脸哀伤没有向传媒解释理由,只说会留意中央“安排”:“我对于‘原总理’李克强先生的离世,表示深切哀悼……心情是沉重的,我相信中央会适时公布,追悼‘原总理’李克强先生的安排、细节,会密切留意有关公布。”国家级领导人去世之后,行政长官首次用内地媒体用词“原总理”,去年(2022年)11月江泽民离世后,李家超致悼词,以“江泽民主席”称呼。 翌日香港的“喉舌”《文汇报》、《大公报》也没有将前总理李克强之死放在头版,可谓极其罕见;《香港01》跟内地党媒称李克强为“原总理”。新闻行内讨论港媒报道的篇幅、用字及新闻角度,大家不约而同感到气氛很抑压,四周弥漫窒息的空气,好像有关李克强的事迹,只能点到即止。 诚然李克强尽管当了十年总理,在任期间未曾内访,除了他是香港行政长官的国务院“直属上司”,定期接收特首的工作汇报,在朱镕基、温家宝年代向香港“送大礼”及确立“一国两制”的分寸上,这些角色也没有李克强的份儿。因此,谈及前总理李克强在香港的角色,外界均认为李克强是一个中共历史以来学历最高、而在香港角色最少的一任总理。 回归前:谋定而后动的周恩来和人性面貌的赵紫阳 中共建国以来,国家总理与主席掌控香港命运。1949年建国以来,周恩来与毛泽东对港澳政策以“长期打算,充份利用”为原则;1957年周恩来更进一步说明:“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当1967年左派似是收到来自中央讯息有意收回香港,《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记载了周恩来是拒绝收回香港的大推手,当时周恩来说:“我们现在既不是马上收回香港,也不想同英国打仗。”。 周恩来年代,总理掌握香港新华社在港的关系网,在殖民时代的香港,中国总理正扮演港澳事务的“大管家”的角色。八十年代初“改革派”赵紫阳上任总理,开拓港人的“温情总理”印象。1983年,学联曾经写信给中央,表示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赵紫阳回信中大学生,承诺“中国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各项政策及措施,将符合香港同胞的愿望和利益”。是次回信,是中共建国以来首次跟香港人的正面沟通。1984年亦顺理成章由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签订《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的命运正在倒数。 随着八九年爆发天安门事件,换上跟随邓小平镇压路线的李鹏,香港民间一片“打倒李鹏”的声音,总理作为港澳事务“大管家”的身位稍为后退,而“温情总理”亦成为八十年代港人的短暂回忆。可是,港人对中央“人性面貌”官员仍有期待,就像国际仍然期待一个开放的中国一样——朱镕基与温家宝在这个年代,就继续了“温情总理”的角色路线。 “铁面”朱镕基——一国两制践行者 回归26年间,李克强担任10年总理,在香港事务上前任朱镕基、温家宝除了为他保持“温情总理”,亦奠定了一些“一国两制”的空间。 接替李鹏出任总理的朱镕基,1998年3月刚上任就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明自己推动改革将不惜硬闯“地雷阵”,“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言加上其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铁面总理”一词在港媒不胫而走。 当年在记者会上有香港记者向他提问,如果访港时有人请愿要求“平反六四”怎么看待,朱回答说:“香港人民对我去香港是表示欢迎,还是示威、抗议、游行,那是香港人的自由。”他仅补充说这些活动必须符合香港《基本法》和法律,尽显其开明一面。 尽管朱镕基仅担任一届五年的总理,但在退任多年后仍长期居于香港民意研究所历年的“两岸政治人物民望”榜首,反映其在港人心目中形象正面。上任后不久,香港即深受亚洲金融风暴打击经济陷入低迷,但在内地以铁腕手段推动金融和国企改革换来“经济沙皇”称号的朱,却给予香港高度的自主权。 2002年11月,在刚结束的中共十六大上未有连任中共中央常委和委员的朱镕基,相隔五年再次访港,亦是其总理任内唯一的一次。这位已没有任何党内职务的“看守总理”,在礼宾府出席特区政府欢迎晚宴上发表讲话,尽显其务实作风和政治魅力。 朱镕基在讲话中向香港大派“定心丸”,指中央政府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和手段”,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他还说:“如果香港搞不好,不但你们(港府官员)有责任,我们(中央政府)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了,如果在我们手里搞坏了,那我岂不成了民族罪人?”《港区国安法》成立之后3年间,这句话已成为网络金句,被港人或拿来缅怀或用来嘲讽。 温家宝——用温情打动港人 2003年,温家宝上任三个多月后,6月29日访港三天,温访港期间尽显其温情一面,他探访当年SARS疫情重灾区淘大花园住户,手抱SARS死者所生的婴儿及与家属温情对话一幕,片段经电视台播出后令港人动容。 当时左报《文汇报》以“温家宝总理访问香港创下八个第一”大做文章:第一次访民居、第一次访医院……第一次访中联办。《亚洲周刊》以“平易总理”形容温家宝。然而,由于当年民间人权阵线发起的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大游行已如箭在弦,温虽然有走入社区接触市民,但却选择在7月1日中午游行开始前乘车循陆路回北京。 温家宝当年访港的重头戏,是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约仪式,香港签订CEPA之后,经济随内地开放旅客“自由行”和港货“零关税”等措施复苏,往后中央计划推出什么的“惠港措施”,成为港媒在公开场合向中央领导人必问的问题。 这亦是他任内唯一一次访港,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总理访港,之后再没有总理访港。 李克强和“香港仔”曾荫权的礼尚往来 让我们去到2011年,当时的李克强几近笃定成为中共下任领导,他以副总理英姿凛凛旋风式访港,步着温家宝“亲民总理”的后尘,乘着香港加入CEPA的中港融合与海峡两岸的暖风,向特区政府送大礼,李克强这位领导人早早在香港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彼时,有着共青团技术官僚风度的李克强跟传媒说“多走走、多看看和多听听”,很有朱镕基“日看四份香港报纸”的气魄,而李克强在香港大学利用最后演讲的数分钟转以英文作结,一时成为佳话。李克强当时说:“HKU is buil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港大是为中国和世界而建立的)”。李克强成为港人眼中少数讲英文的中共领导,其国际化的印象很接近港人,他在港出席的20场活动,亦处处显示跟英殖民时代精英、时任特首曾荫权十分投契。 曾荫权沿用上任董建华的传统,在礼宾府为李克强设宴招待,亦安排李克强到丽港城探访中产公务员郭桂明,当时李克强送李户主在国内有名但不算昂贵的一套“国瓷永丰号”,礼轻情意重。 李克强亦继承温家宝“送大礼”传统。李克强在访港最后一天出席“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宣布俗称为“6招36条式”的6方面36条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粤港经济融合。李克强完结3天访港行程后,曾荫权在港台节目“给香港的信”,感谢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环球金融前景不明朗之际,为香港带来一连串的好消息,礼尚往来,并没有什么“主仆关系”。 两伞、反修例运动中的软性发言 “香港仔”曾荫权努力营造当时仍是“准老板”李克强为“财爷”角色,但和气生财的局面,随着2014年爆发雨伞运动,已上任总理李克强的角色不得不有所转变,他在香港事务上除了说“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官话,已并没有任何发言权。港媒也将特首和“总理握手时间”的焦点转到对“国家主席习近平述职的座位布置”上,总理变成名义上只是行政长官向中央汇报的直属上司,而决定权则在“一尊”手上。 即使雨伞运动占领区摆放着习近平撑黄伞的纸板像,港人仍还是向“主席”投射政治希望,但最终首次开腔谈及占领运动的,还是总理李克强。李克强于2014年10月10日、即占领中环爆发约一周后,出访德国时,开腔回应雨伞运动:“我相信港人有智慧,香港特区政府也有能力依法来维护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保护包括德国投资者在内的外国所有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一方面确定香港的经济角色,另一方面亦肯定香港仍有“一国两制”的空间处理政治事件。 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事件,内地官媒6、7月封锁有关香港“反送中”的新闻,8月官媒开始反击“黑暴”,一度流传武警在深圳准备入城。回归22年以来,香港首次出现内地军警入城的危机。李克强与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后,谈反修例事件:“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止暴制乱,又指要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及智慧办好自己的事。”在香港两次大事,李克强也没有响应习近平“战狼”外交,没有提及“外国势力”,他的言辞不太政治性,仍然没有向香港人把话说绝。 温家宝“提点”曾荫权:“解决深层次矛盾” 曾几何时,总理对于香港特首的“嘱托和鞭策”,都会被香港舆论拿来细细品评。 董建华在2005年3月以“脚痛”的身体健康为中途离任,由曾荫权继任。2005年12月,曾荫权首次以行政长官身份赴京述职,当时立法会刚否决特区政府提交的政改方案,温在接见他时提出香港“仍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当时未有详细说明。 曾荫权在2007年连任,此时香港经济虽回复至较快增长,但楼市过热、贫富悬殊等问题却日益严重。2009年12月,温家宝接见曾荫权述职,事隔四年再次着他要“更好地解决香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2010年3月人大后的记者会,温终于首次阐述香港要解决好的五大深层次矛盾,包括要保持和发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要发展优势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要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的联系,港人要“包容共济”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政治,以及改善民生和发展教育。同年6月,中联办破天荒约见民主党代表磋商政改方案,最后中央向民主党的方案“开绿灯”,立法会通过增加五席变相直选的“超级区议会”议席,为回归后迄今唯一一次获通过的政改方案。 官媒僭越 擅为李克强讲话“添油加醋” 到李克强任总理的任期,稍为“鞭策”特首要“查找不足”的评价,仅见于2019年12月林郑月娥上北京述职,李克强说:“当前香港经济已经明显下滑,多个行业遭到重创,你应该带领特区政府,竭尽全力的维护社会稳定。”之后林郑月娥到北京述职,香港政府新闻处与新华社已没有好好收音,镜头摇晃,一切安排似乎有弦外之音。 《港区国安法》生效之后,一向以不看稿演讲的李克强发表有关香港的言论时,开始看稿,对特首李家超述职亦然;更甚的是,记者发现,官媒有时在标题上为李克强“添油加醋”,李克强没有说的话,也成为了官媒文章的标题。 2021年3月官媒发布“李克强:坚持‘爱国者治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文中指李克强回应记者提问:“要继续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原文没有说过“爱国者治港”,偏偏题目却变成“坚持爱国者治港”。 虽然港媒评“十年总理”李克强碍于权力有限,令他在香港建树与发挥不多,若顺藤摸瓜,不难发现李克强摸着朱镕基与温家宝的路走来,继承了“温情总理”的角色、一些“查找不足”、“港人治港”的对白。 但随着2020年“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升格为“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在保留牌子的情况下,组建成为属中共中央办事机构的“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外界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中央统一领导早已经从实质上彻底将国务院和总理排除出港澳事务,现任总理李强也只能继续担当有名无实的“香港老板”。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