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由曾经的中学老师、现在的科普类内容创作者“衣戈猜想”(真名唐浩)发布在Bilibili(B站)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视频的主人公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在读书时因为村医打针致残而辍学,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木工,并成为村里赡养老人、爱护子女、帮助邻里的典范。 虽然二舅本该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师,拥有和现在天壤之别的人生,但作者说,现在的二舅是快乐的,因为他从不回头看,不沉湎于遗憾当中,他把一手烂牌打得很好。 这则视频虽然引发了争议,比如有批评者认为它“消费苦难”,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一方面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另一方面在民间也的确获得了大量的好评和转发,许多人真诚地被视频感动,并且从中获得了力量。 在这则视频获得追捧的背后,是近年来在中国愈发流行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政府和民间均存在一种励志、向上的心态追求,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心态合流,是“二舅”视频走红的背景。 “二舅精神”令掌权者更放心 毋庸置疑,“二舅”视频的创作者在结尾所做的总结和升华,显然是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作者说:“我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风,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 如果二舅代表了“民族精神”的高点,那么根据作者的叙述,这样的精神大概有两个重点。 第一,对苦难不追责,甚至根本就不去回想,在这则视频中也能看到,让二舅拿到“烂牌”的组织和个人基本都隐身了——既然看不到,那更不可能去追责了。 第二,奋发向上,即便在最不幸的境遇里,也不放弃努力,用个人的拼搏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这样的精神与政府所担心的“躺平”现象针锋相对,也难怪官媒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人民日报》在微博上推荐这则视频时点评说:“面对命运冷峻的玩笑,二舅没有躺倒。”其他官媒也多有类似表态。 笔者亦见到一位共青团口的体制内官员在朋友圈分享”二舅“视频说:“无论你多么想渲染这个时代的焦虑,二舅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我们能从这种点评中,读到一种欣慰的心态:你们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默默奋斗,并不去抱怨什么的。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不平等持续扩大的当下,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佛系”和“躺平”,这是让政府感到忧心忡忡的事情。也因此,宣传机器一直在寻找国民“没有躺平”的证据,告诫大家“不要躺平”。 今年4月,复旦大学和Bilibili联合发布的一份《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就曾表示:“‘躺平一代’实系误解,‘奋斗’是当代青年的主旋律。“报告中呈现的数据称,1990-2005年间出生的青年网民中,反对“躺平”的比例从 2010-2016年间的45.0%上升为2017-2021年间的74.1%。 而近日在江苏滨海县,更是出现了名为“寻找身边躺平者”的活动,经过“群众推选、单位评议和组织评定”,对选出的“躺平者”进行集中诫勉谈话,并要求他们作深刻书面检讨。这些都显示出官方对躺平心态的焦虑。 为何民间也有拒绝躺平的心态? 如果说“拒绝躺平”是官方期待看到的心态,那么为什么二舅视频在民间也受到很大的欢迎?甚至可以说,官媒之所以会跟进推广和赞扬这则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已经在普通网民中成为了具有良好口碑的“爆款”。 实际上,民间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种渴望励志类“鸡汤”内容的偏好。笔者曾经研究《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在微信公号上发布的内容,发现:他们在每晚10点左右推送的励志鸡汤类“夜读”内容是非常受欢迎的,在数据表现上优于其他文章的平均水平。常见的“夜读”栏目文章标题包括:《你真正想做的事,只要开始了就不会晚》《孤独的日子,往往是你迅速成长的日子》《人生不是百米跑,别太在乎起跑线》…… 甚至有《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的编辑告诉笔者:有一个晚上,因为后台的一些技术问题,“夜读”内容晚发送了十几分钟,后台很快涌入大量询问留言,很多人表示“没有夜读,睡不着觉”。 这位编辑说,从后台的一些留言互动来看,这些焦急等待“夜读”内容的人,很可能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在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需要从“夜读”中汲取能量,迎接新一天的打拼。 从二舅视频的评论当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心态。深受感动的往往是在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从故事里发现:原来农村里一辈子活得这么苦的人都可以不去计较那些遭遇,活得那么豁达。相比起来,自己的“996”、被裁员又算得了什么呢?在与二舅的比较当中,他们获得了应对自身问题的力量。 就像视频作者自己总结的:“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这种对励志鸡汤的偏好,实际上也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在强势且常常互相勾结的政府与企业面前,个体往往体会到深刻的无力感。他们不认为自己有挑战和改变规则的任何可能性,因此唯一的选择便是遵循规则,即便满身疲惫,即便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也要继续全情投入。这时,无论是《人民日报》的“夜读”还是B站的二舅视频,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激励。 就算在口头高呼躺平,他们也并不敢在行动上真的躺平,因为在绩优主义的制度下,他们从小就被教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他们害怕成为落后者,因为他们清楚,落后者、失败者在强调个人奋斗、少谈社会保障的制度下是没有尊严的。 流量早已帮忙破解的密码 这样看来,官方与民间的互动是一个互相造就、双向反馈的过程。官方定下的规则和构建的制度让民间产生对励志鸡汤的强烈渴望,而这种渴望又进一步激励了官方对绩优主义的倡导,宣传机器加班加点生产倡导个人奋斗、自强不息的叙事,在每个夜晚抚慰城市里疲惫的灵魂,为他们第二天的继续奋斗提供能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制度本身的不公是不会被触及的。 二舅视频走红后,有人认为视频作者掌握了“流量密码”,也即知道什么样的内容会吸引大量的流量,从而带来变现的可能。他的确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创作者,例如他深知在B站上有浓厚的崇拜毛泽东的情绪,所以特意在视频里面安排了一句赞扬毛时代“公平”的台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二舅视频和《人民日报》鸡汤文获得的流量本身,其实也是一把钥匙,帮忙破解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一组密码,那就是:不质疑制度的个人奋斗,已经成为上下“共谋”的产物,这是中国政治保持强大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