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的热播网络电影《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临上架之前,也一度被卷入了那一阵好莱坞在中国市场“被禁”传闻,尽管并非一个量级,这部电影却联同《蜘蛛侠:不战无归》和《黑客帝国4》(港译:《22世纪杀人网络》)一起出现在很多网络新闻里,被指它们无缘中国大陆市场极为可惜云云。当然,导演兼编剧Adam McKay前几部作品都在颁奖季大获成功,新作又集合了许多美国演技派明星,但华语地区影迷的热情,竟然比美国还厉害,而且出现了很多溢美之词,口碑远远比北美的影评好多了。
{"preview_thumbnail":"/s3/files/styles/video_embed_wysiwyg_preview/public/video_thumbnails/RbIxYm3mKzI.jpg?itok=32wzeqy-","video_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IxYm3mKzI","settings":{"responsive":1,"width":"854","height":"480","autoplay":0},"settings_summary":["Embedded Video (Responsive)."]}
更好玩的是,这部电影出现在台湾网络论坛PTT之后,影迷们纷纷开始将剧情联系本地舆情和本地政客,掀起一股热烈讨论,据闻论坛管理特地还出言提醒,希望版友们“电影归电影,政治归政治”。在这时,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大概就能明白它的失败之处了:它试图提炼和总结我们所处的世界正有着怎样的荒谬,但是很遗憾,现实随时打脸,这样的一部创作,不仅没能提炼出生活中的艺术本真,而且根本无法和我们的生活相提并论。
事先声明,我对McKay的《The Big Short》(港译:沽注一掷)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部改编自纽约时报畅销纪实书《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的黑色喜剧,辛辣又立体。
为什么《千万别抬头》却没能达到水准呢?
细看《千万别抬头》的剧情,故事极具野心。电影主线讲一位天文学在读博士生(Jennifer Lawrence)与教授(Leonardo DiCaprio)发现一颗彗星将在半年后撞向地球,二人千方百计想要提醒政府与民众,无奈阻碍重重。直到总统经历民望下跌的危机,才开始公开向全世界公布灾难即将来临的消息。 不同的政治派系和商业巨头都想要在彗星事件中获得最大利益, 最后故事以一种荒唐的方式走向终局。
光看主题,便也完全理解为何不同光谱政治立场的人都为此兴奋不已。无论要嘲笑“美国式民主”失败,还是回溯儿戏狂躁的特朗普执政风格,又或去质疑科技公司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都能在电影中找到映射。McKay在电影中点出的困境的确是美国的真实困境,而愿意谈论美国——或者类似的民主社会——的人显然也不在少数,它是那种志存高远的话题,安全地为大家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
可是,切中了议题,只代表导演和编剧有正确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并没有办法保障电影创作的质素。McKay的早期作品大多走屎尿屁喜剧路线,《沽注一掷》的确是他的变革之作。它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再现了真实的金融圈氛围(或许源于原著扎实的细节),所有的演员都在用正剧的方式表演,而事件也曾真实发生过,McKay抓出的是许多荒谬的瞬间,再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插入角色的旁白,他精准地抓住了关键,在这样的组合下,黑色幽默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千万别抬头》的创作过程是要在生活中提炼出荒谬的原因,再围绕这些核心写出故事。选举和全球疫情很有效地暴露出各国政府的短板,这些现象与《千万别抬头》里夸张的人物和事件别无二致,可是现实却精彩多了。McKay只抓住了政治体系中的荒谬,他没有想到一种好的提取方法。艺术的“真”来自生活的“真”,还要高于生活的“真”。二者被相提并论已不是好事,何况作品还要低于生活。在电影里,情节的荒谬已经不会产生令观众“匪夷所思”的效果,见证了太多现实的荒诞之后,全世界的创作者的确也面临一个难题,要怎样去提炼他们想要讽刺的议题和对象?
演员的表演也拖了后腿,Leonardo DiCaprio与Jennifer Lawrence用正剧的表演方法,没有太多可以挑剔。其他配角就乱了套,比如Meryl Streep就生怕你不知道她在演一出疯狂的喜剧。这种错落的感觉立刻让整个场景和戏剧结构崩塌了。
布列松说,真与假相加会得假。如果在一艘真要下沉的船上,演员给出了虚假的表演,观众也不会相信这艘船会沉。
《Don‘t look up》想要拍我们正在下沉的生活,但我们只要抬起头來,就会发现电影的形式在这里又一次被滥用了。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