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全网粉丝量累计约四千万的网红“Thurman猫一杯”(下文简称猫一杯)在中文互联网遭到“封杀”,起因是其账号在2月发布“在巴黎厕所捡到小学生寒假作业”的短视频并引起网络热议,有关部门随后介入调查。4月12日,当地公安机关发布通报称这则视频为编造,猫一杯公开道歉。此事件被中国公安部和央视点名批评后,猫一杯在中文社交网络被全面封禁,包括微博、抖音在内的各个社交平台都永久关停了其账号。 从网红段子到民生新闻,到被行政处罚再到被官方“定性”,这一事件的升级和处理都非常迅速。很多人至今没反应过来:“小学生丢寒假作业”这样平常的情节为何能引发舆情和官方的“重拳出击”?像猫一杯这样,在“我和我的祖国”时代里当一个安分守己的“网红”,为何也不再安全?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由官方主导的“打假”和“辟谣”行动为何值得警惕? 猫一杯被封杀事件时间线 2.16 猫一杯发布“在巴黎厕所捡到小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视频,播放量和讨论度迅速攀升,多家媒体陆续转发其内容,相关词条和话题成为中文社交媒体的“头条”; 2.17 有账号自称“秦朗舅舅”,为”秦朗“认领作业并提及秦朗所在学校为西场小学; 2.18 名为西场小学的学校回应称本校无对应学生; 2.19 “秦朗舅舅”账号被封禁及行政处罚; 2.19 猫一杯发布视频称“已联系上秦朗母亲”为“大结局”; 2.20 央视网以该事件为例,发文称“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 2.21 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本事件; 4.12 杭州西湖公安发布警情通报,指猫一杯“涉嫌传播网络谣言......已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4.12 央视发文介绍公安部“十大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猫一杯事件位列第一; 4.12 猫一杯在各社交平台发布致歉视频; 4.13 央视的新闻直播间栏目评论此案为“丧失底线”的流量变现; 4.13 微博、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对“Thurman猫一杯”进行封号。 被弄丢的寒暑假作业,逃避课业压力的集体记忆 猫一杯发布“弄丢寒假作业”的段子引发了网络热议,或许和“双减”政策之前,中国人学生时代的集体记忆有关。在短视频里,捡到作业本的猫一杯带着调侃语气说“不是姐姐不帮你,是法国人要我(把寒假作业)还给你”,网友们也戏谑地评论道:“可不能耽误孩子写作业”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并纷纷自发开始寻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开端。其中,明确提及“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以说,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寒暑假作业从此成为“历史”。 在双减政策前,所有经历过义务教育的中国学生都被布置过寒暑假作业:一般是一门学科一整本,成摞的作业也是成倍的压力。为了交差,拖延、乱写、临阵恶补寒暑假作业,甚至谎称“作业弄丢了”成为一代人逃避课业压力的集体记忆。长大后,有人在焦虑时还是会梦见疯狂补寒暑假作业的情景,或是对老师的追问时说出“书包被偷所以作业找不到”的借口。 熬过繁重课业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大人们,在如今“内卷”大环境中很难找到疏解学生时代教育创伤的方式。于是,在看到秦朗的“故事”后,许多网民因循着自己当学生的经验脑补出“一个为了不写寒假作业,故意把作业丢掉”的小孩形象,而这样亲切的情节发生在巴黎,更加增添了事件的戏剧性。然而,有些网友并不乐见这样“狡猾的小心思”成真,而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希望其被戳穿,其中或许有一种近似“媳妇熬成婆”的心态,通过笑看下一代人步上后尘,来释然过往的创伤,释放当下的压力。不仅如此,人们或许还想知道这个从小跟着父母去巴黎旅游的孩子是谁,以及他的家庭背景。这是猫一杯的视频脚本成立的基础,也是视频能引起网络热议的原因之一。 做简中网红,流量之下没有安全地带 猫一杯是一个非常契合当代简体中文互联网水温的网红。一方面,她是留学法国的精英但爱讲笑话、没有架子,她长得好看但不介意“扮丑”。比如,在被网友评价长得像豚鼠后,猫一杯反复利用这点自嘲,这些让她显得“很接地气”。另一方面,猫一杯有在“发达国家”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却(至少看起来)时常流露出民族自豪感,这让她显得“三观好,正能量”。 猫一杯的视频内容常常是用戏剧化的口吻、夸张的表情讲述自己眼中的中法对比。比如,“出国等于没出”是因为在国外到处能吃到中国人卖的麻辣烫,或者巴黎圣母院半夜亮灯赶工是因为请到了中国基建队。这类视频触发着观众脑海里既存的中法刻板印象:在悠闲散漫的法国,生活着“会做生意、勤劳肯干”的中国人。作为走向世界的一代,她有着优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却主动强化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早已是一边全球化一边民族主义化的中国通行的流量密码。 在今年年初的新榜大会上,她被选为“年度达人“并发表《千万粉丝听我“唠家常”》的演讲。演讲中,她直言自己的视频如果能让人“把不开心的情绪抛掉就够了”。可见,她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从不打算批判或者讨论有意义的议题,但主动亲近简中网友情绪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搞笑博主”,而她也顺利地在这条赛道上占据了头部地位。 猫一杯应该怎么都没想到,会因设计拍摄一个小学生弄丢寒假作业的情节而被封杀——毕竟有“剧本”已经是大量短视频博主的惯常操作。短视频的内容规范问题先暂且不表,她的遭遇显示了在如今逼仄而又敏感的简中互联网上做网红的难题:怎样在扩大影响、制造流量的同时,又不引发舆情,不引起审查机器和公权力的注意。“正能量”的流量也不是免死金牌,在一个对群体事件和舆论过度敏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的国家,流量之下已再无安全地带。 在“秦朗丢寒假作业”的短视频发布后,获得包括央广网、澎湃新闻、青年报、凤凰周刊以及多省市的机构媒体账号的转载,促使一个搞笑视频转变为民生新闻。机构媒体不但和自媒体一样跳过事实核查,而且在转载时思路和大部分网民无异,都是跟着“寻找秦朗”的呼声起哄。 讽刺的是,最先对此发出质疑的是官媒央视网,文章将此事定性为“新黄色新闻”,称:“只有对严肃新闻的追求成为舆论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丢作业’类事件占领热榜,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读者相向而行。” 但是,如今新闻环境的恶化是怎么来的?大量自媒体、社交媒体挤占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现象当然存在,但苛刻的新闻审查也是致命打击。当新闻机构关注社会议题的空间受限,能力也被阉割;为了生存下去,要么老老实实做权力的喉舌,要么就去追求安全的流量。 由官方对一个事件发出一锤定音的“定性”论调,绝不是要设置什么议程——比如要为“对严肃新闻的追求”做点什么,反而是在终止公共讨论,并警示内容创作者新的“大帽子”已经产生。这样冠冕堂皇的“执法”姿态,更像是官方滥权的遮羞布。 猫一杯被封杀后,有评论说她占据了社会对贵州大火的关注,影响恶劣。但是在审查的环境下,优质的严肃报道变少,公共议题无法形成,大众的注意力进一步流向网红也是自然。人们也有可能在网红制造的热点事件上,寻求一种安全的参与感,释放参与的热情。但指责网红占用公共资源是本末倒置,在大部分公共参与的渠道被政府压制的前提下,封杀网红也不可能增强更有意义的公众参与。究其根本,这是权力的贼喊捉贼罢了。 官方进行“辟谣”、“打假”是为了维护垄断真相的权力 猫一杯的视频有剧本、是摆拍,却不告知观众是虚构;账号背后的MCN被媒体采访时“撒谎”否认拍摄内容为假,企图浑水摸鱼,当然已是“犯错”的实锤,但是相对于其受到打击的力度——当地公安机关警情通报、公安部将其列为反面案例、官媒点名批评,全平台封杀——这样一个视频的社会危害性有多大?谁是利益受损的受害者?处罚的“量刑”依据是什么?还有千千万万的短视频创作者,广泛的摆拍的情况是否都应该秉公处理? 官方定性之后,各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同时发布了对针对猫一杯的处罚公告,且无一例外地引用了2023年7月中国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对平台来说,最重要的是与官方保持一致,这是审查深入集体(无)意识的程度出现的神速自觉。 官方对社会舆情的过度敏感和应激反应本质是一种对失控、失权的恐惧,为了回应这种恐惧,而施加更多的直接控制,更常态化的滥权,到了凡事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程度。而这种滥权是没有边界的,因为它自身就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权力对新闻自由的打压、对公共监督的抹杀,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促成一个谣言横行的社会。而官方往往在公共事件里垄断了定义真相的权力,这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威发布”、“警情通报”。其“辟谣”、“打假”的操作,当然为一个缺乏可信信息的社会提供了一些权威信息,但主要的目的,是维护这种垄断真相的权力。 在一个只有权力说了算的地方,有多少谎言被作为“真理”灌输给民众,有多少历史被掩盖和改写,“辟谣”、“打假”甚至也被当做打击异己和扑灭“不安定因素”的借口——这在疫情期间李文亮医生的悲剧中,不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翻版——只准官媒说谎,不准网红造谣。它表面上是关于“真实”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权力的问题。 在一个权力可以制造谎言、可以颠倒黑白的社会,官方和网民的鉴谣、打假热情,对自媒体的内容“真实性”的高标准严要求是虚伪可笑的。不仅官方借“打假”之名伸展权力,大众也在“打假”网红的狂欢中,回避他们对真正重要的“真相”的责任。 在官方给猫一杯“定性”后,许多网民也像得了指示,开始从各种角度去“扒”她。她被外貌被攻击,年龄和就业就学履历也被细数并被质疑有造假成分。曾契合爱国情绪的“中国基建队修复巴黎圣母院”视频,此刻变成了通过造假加深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普通人的正义感在此刻呈现出一种墙倒众人推的势头。 与此同时,这则“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的视频带来的危害性也在不断被拔高。不少同为自媒体创作者的博主也都在拍视频批判,将猫一杯的做法评价为“毒害人心和网络环境”、“不正能量”、“挑战道德底线”、“与国家政策唱反调”等。这些为“封杀”操作罗织道理的论调,并没有将他们和猫一杯划清界限,相反,他们同样都是在寒蝉效应下对官方意识形态表忠心的人,也因此成为滋养着审查的“毛细血管”。只是,这次体制的“排异”对象是猫一杯,下一次可能是他们自己。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