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这个词,隔几年就在香港被提起一次。香港近代发生过三次移民潮,头两次与回归有关。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前后,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980年-1995年,至少有60万港人移民,当中46万是六四事件发生后。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1997年前后。 第三次便是现在。从2019年反修例运动到2020年国安法实施,英、澳、加等国先后推出“港人救生艇”计划,为港人移民路放宽门槛,香港迎来新一波移民潮。香港出入境自由条例下,虽未有确切移民人数,但据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观察,自去年7月1日港区国安法实施至截稿,香港入境处统计每日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进出香港人次,净出境数达11.5万人,占本港750万人口约1.5%,在全球各国因疫情严厉封关的情况下,这个数字显得意味深长。 一本红色护照成为港人“逃生门” 2020年7月2日,港区国安法生效第二天,英国首相约翰逊指国安法违反《中英联合声明》,随后英政府推出“5+1”签证计划,容许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持有人与家属入境英国工作、读书,居住满五年可申请定居,居住多一年可申请入籍。签证从今年1月31日起接受申请,英政府至今收到2.7 万个申请,超过7000人已抵英居住。路透社报导,港府曾在1月向各国驻港领事馆发信,要求取消对BNO的旅游证件认受性,遭各领事馆拒绝和抨击。英国首相府表示,BNO签证计划,是英国履行对港人作出的历史道德承诺的一部分。 2020年10月24日,单亲爸爸谭明同带女儿从香港抵达英国。上机前,他百般叮嘱刚上小学的女儿,“有人问你,就说自己去旅行知道吗?”准备移民过程中,他最担心的不是抵英生活,而是能否顺利出境,因听说机场最近多了便衣四周走动,不时找人盘问,不知有何目的。 “很多香港人还不明白,我们不是移民,是逃难。”谭明同说。 40余岁的谭明同自称以前是“政治冷感的典型香港人”。2019年反送中运动爆发,他感到香港变质,萌生移民念头。 “其实香港人是出了名的政治冷感,如果你不是做得这么绝,大家不会这样反弹的。政治环境原不是我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但现在看看新闻,打人的法庭判无罪,被打的人被告暴动,好离谱,这不是我以前生活的香港。以前大家对政治没那么关注,谁当特首不是一样呢?”他说,回归后到雨伞运动之前的香港,都还能“接受”,直到2019运动爆发,才让很多人觉醒,包括自己。 “你看现在香港的教育环境,中学老师被举报、大学教授被革职、高考试题被批斗,你真的不知道接下来是发生什么。我们大人无所谓,下一代怎么办?” 他先后找不同国家移民中介,加拿大丶爱尔兰都考虑过,但都因高昂中介费却步。“印象最深的是见去爱尔兰的中介,我们坐在酒店谈,外面街上黑警(注:香港示威者对滥用武力的警方的蔑称)在打人,那感觉想起来都很魔幻。”最后,在英国新计划下,BN(O)通道只要证明财政足以在英独立生活半年便可,他顺理成章选了英国。 为反制英国政策,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BNO为有效旅游证件。“其实谁会用BNO出境?大家出境都是拎香港身分证的。”谭笑说。 没有犹豫与不舍,谭明同找好搬运公司,9月辞职,10月启程。落地英国后,两周找到租房,再花一个星期女儿也找到学校。 其后中国媒体讥讽,移民者是去别国做“二等公民”。 “其实我不懂为何这样说。来英国后我和女儿相依为命,经常需要英国人帮忙。上次厨房漏水漏到楼下,邻居很礼貌地敲门,跟我聊天顺便跟我说漏水的事情,后来还帮我一起修理水管。出去餐厅吃饭,我特地会训练女儿去用英语点餐,当地人都很友善跟她聊天。当然我不敢说所有英国人都是这样,树大有枯枝,但起码香港人自己不需要这样看待自己。”他谈到自己在英国住院的经历,在公立医院享受很好的医疗待遇,护士帮忙照看女儿,出院时还收到很多玩具,护士专门开车送他们回家,过了一个礼拜,社工打电话跟进女儿情况。 不过全英封锁的情况下,找工作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在英半年,谭同明扔出过百封简历,均石沉大海。本身从事IT行业,已是公司中层,他不介意从低做起,奈何没有本地工作经验,举步维艰。“其实做外卖仔和侍应都行,但现在餐厅都不开。希望之后会好一些吧!”目前积蓄可维持约2年左右。长远来说,谭明同很乐观:香港人“转数快”(头脑灵活),善于解决问题,这是他们在外国生存的不二法门。 有些香港人会纠结于到外国找不到自己原本在香港作的同工种工作。加拿大长大的Cynthia有不同意见,“对我来说一时做不了就慢慢来,哪怕从炸薯条、做清洁工开始一步一步做。”她父母原本在香港做生意,刚到多伦多时做体力活。母亲做洗衣店,父亲在超市工作,这样养活一家5口,再存钱重新做起生意。而原本回流香港教书和做歌手的她,回到加国做蛋糕师傅,继续音乐创作。 谭明同住的Sutton区,是伦敦著名学校镇,据Facebook群组“Sutton香港人”版主与当地议员Councillor Neil、Paul Scully约谈,因港人涌入,已出现中小学收生满额情况,他们计划在该区建立更多学校。据他们提交给英国议员的调查报告,入住Sutton的香港移民,超72.7%是移民少于六个月的新移民,90%以上有携带子女。这些港人中,一半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介乎35-45岁,当中37%的受访者有创业打算。 在他们推动下,3月19日,约翰逊与4个刚来英的香港BNO家庭视像通话。这位早前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英国首相表示,对英国提供的该定居计划感到自豪,相信英国会令他们感觉如家一样。 生于英治时代香港,谭明同从来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为女儿申请回乡证(香港居民前往内地的通行证件)。“六四”时他读中学,还记得当时整个社会受到的冲击,同仇敌忾反对中央政府武力镇压的气氛。他不懂为什么“同样性质”的事在2019年发生,一些香港人却变得无动於衷。 六四带来港人上一波移民潮后,为稳住人心,防人才流失,在本地议员推动下,1989年底英国推出“英国国籍甄选计划”(俗称居英权计划),名额五万个家庭,目标是公务员、纪律部队成员、专业人士等,成功申请者及其家人不必离开香港,已能取得英国公民身分。 当年居英权发放曾遭到英国民众抵制。但这次更大规模发放计划,国内声音却有所不同:2020年YouGov民调显示,逾六成英国民众支持 5+1计划。 态度的转变,港人的抗争“国际线”影响很大,如说英政府是出于对港人亏欠的心态,那普通英国民众更多是同情。谭明同坦言:“港人的居英权,是示威者在街头,头破血流争取来的,孩子们用前途换来的我们的自由空气,我会铭记在心。” 对留守香港的人,有什么想说?“万事小心吧!我不敢说要多激进才能有成果,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条。要小心、要灵活,哪怕用些迂回的方法,甚至狡猾的方法,你要赢就只能这样。”他想了想继续说,“当然最好还是离开,保留实力从头再来。出去的不是逃兵,是为了保留抗争的血脉。” 移民英国资讯平台版主William:方舟已经备下 “当然,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拿英国人的福利,我自己靠积蓄尚能生存。我现在首要目标是努力找工作,证明给英国人看,香港人工作能力是很强的。”谭明同说。 香港700万人口,预计合BNO移英资格人士达290万,如连同家属,则超过500万人。据路透社,美银证券1月中发表的投资市场研究报告,2021年将有2802.43亿港元资金因港人移民英国流出香港,未来五年则合共带走5880.53亿,这个数量未来可能继续增加。 为谭明同提供移居意见的,是居英十多年的港人William。 预计香港会迎来新一波移民潮,William开设Facebook专页,分享英国生活资讯。随BNO居英权计划推行,专页迅速涨粉到15000人。 在英生活十多年,还是习惯每天关注香港新闻,William感叹:“香港已经不是以前的香港。”生于英治香港,他坦言当年十分崇拜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是伟大发明,而这个尝试在近几年从政治到法制的全面崩坏下,逐渐瓦解。 除BNO外,亦有港人透过政治庇护途径赴英。英国内政部2月25日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港人政治庇护数字,共21名港人于去年10月至12月间到英国寻求政治庇护,包括两名无监护人陪同的儿童,估计是反修例运动中的示威者。 年轻人来英,没有谭明同的积蓄和工作经验,将面对最大的生存挑战。William分析,零售和饮食业需要很多人才,他认为英国经济在疫情后会有明显反弹,脱欧后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所以找工作不是大问题。他不同意“二等公民”说法,认为英国人看能力,有技能、能与当地人沟通,就能找到合适工作,这里职业更无分贵贱,比亚洲职场文化相对平等。 但他提醒港人,来了英国就不要只搞港人小圈子,居住地也最好分散些,可以更快融入当地社交圈,也免遭当地人反感。 “还有一点我要提醒港人,”他说,“难民是一个中性的词,你因为一些原因寻求其他国家庇护,大家不用看作是羞耻的事。让你变成难民的人,才应该感到羞耻。” 居英10多年,他的香港人身分没被淡化,他依然牵挂这座城市的人。与他离开时相比,香港变了许多,唯一不变的或许是香港人。William鼓励香港人走出去:“方舟已经预备,如果你要抗争,起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选择留下,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勇气去接受这个新香港?” 移民,回流,然后再流出 97移民潮时,加拿大成为很多港人首选地,温哥华甚至被称为“Hongcouver”,1996年,温哥华中文使用者占总人口30%。之后有不少人回流,据统计目前住在香港的加拿大籍港人,有至少30万。然而,他们在现在又萌生去意。 Sillian的父母辈从大陆偷渡来港。六四事件后,香港成了他们“逃”的中转站,Sillian随父母举家移民加拿大,定居多伦多。刚上中学的她无法理解一直逃的父母到底在逃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她不愿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安排,只记得舍不得香港的朋友同学。 后来一个工作机会让她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她觉得是命运把自己带回香港,加上当时男友,现在的老公也愿意跟随她回流,“不妨就再住一下吧!”Sillian对自己说着,一住又便是10年。 她回流时,也是香港多事之秋的开端。 2012年黄之锋发起的学民思潮反国教运动,是Sillian的社运启蒙。2014雨伞运动时,她已投身教育业,在现场接触年轻人,开始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我觉得和年轻人特别投契。” 2019年反修例运动,她不止一次走上街头,希望以香港人身分参与抗争。运动后期越发残酷惨烈,每天目睹示威者受伤、自杀、坐牢,令Sillian感觉生命无常,开始思考是否该回到父母身边。这个想法困扰了大半年,直到国安法落实,她才坚定告诉自己:“是时候走了!” “下一代”是她判断去留的关键词。她认为如果选择留在香港,那有责任在目前的空间中教育好下一代。“教育机构被侵蚀成这样,只能靠父母自己告诉孩子香港这段历史。只希望那个时候,我们仍然有这样的空间能教育他们,你的网络不会被封锁,你还能找到有关的书籍,资讯还能够流通。通过教育,才能够将种子播下去,等待下一场爆发的大事件。革命不容易的,但香港人唯一的希望就是教育好下一代。” 因应国安法实施,加拿大去年11月公布将推出“救生艇”措施,方便港人到加工作,并且指名大专院校毕业5年内的学生,直接针对年轻人,这对97后出生、没有BNO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条捷径。 “走得了(的话),真的要走。”Sillian鼓励自己的学生,“有空间走应该要走,现在加拿大、英国虽然放宽了,但是当移民人口超过负荷的程度,随时会再次收紧。如果你选择留下,先问问自己能够做什么,如果是赌气留下,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你在国外,保留香港人的身分,好好养育出下一代,继续抗争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革命不会是一代人能够收成果的事。” “如从前学你哥本哈根 这刻已雪纷飞 然而在老地方不走 也是种勇气 何妨代我 对那个大结局 说对不起 当天不拣你 今天再说起 仍想做做你 落力活必有传奇 如不选丹麦 别惦记 去哪里也不死 说说你这眼前童话国度好吗 人鱼变公主 还是每日愁着酱醋茶 这真假穿插两生的花 在这边 在那边 相牵挂” ————《哥本哈根的另一个我》/薛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