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掀起“技术民族主义”浪潮:狂欢背后的冲动隐忧
技术民族主义的偏向会让国家“绩效”逐渐脱离市民可感的经济与民生,而走向抽象、符号性的国家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技术民族主义的偏向会让国家“绩效”逐渐脱离市民可感的经济与民生,而走向抽象、符号性的国家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20多年前,泥滩地浪人的团长David在爸妈的建议下到台湾探亲。原本预计停留两周,最后却待了20年。
51人、假杂志的历程令人唏嘘,中国艺术书从萌芽到茁壮花了十年时间,而它的被迫沉寂仅需要一次审查的“重拳出击”。
为对抗网暴,芥川奖台籍得主李琴峰发表被迫出柜声明。多年来致力于书写性少数故事的她,想透过回顾政治暴力事件来抵抗遗忘。
戏如人生,她本色出演
“我能够获得故乡,是因为我离开了它。”
台湾男同志作家陈思宏成年后只身一人到柏林追寻梦想,打过各种工。即使户头余额负数,也无法抹灭他写作的热情。他相信文学可以拯救年轻人的灵魂,就像自己当初被拯救一样。
现实世界里,谁能保证死亡权一旦给予,只会有助于保护生命的尊严,而不被滥用、误用,乃至威胁生命的尊严?
“一直保持着那团怒火,但健康吗?”